•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清末兴义教育的辉煌

清末兴义教育的辉煌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王仕学 | 2021-06-28 15:13    [原创]

提到清末兴义教育的辉煌,兴义人总是很自豪。但是到底辉煌到什么程度,持续时间多长,未必了解。于是夸大其词者有之,将传说当史实者有之,主观臆断者有之,以讹传讹者有之,近年出版的教育志书亦难免其俗。2018年5月《民国兴义县志》点校本公开出版,结合这部志书的记载及新近发现的史料,梳理一番,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笔山书院时期

兴义清末教育绕不开老鹳坟笔山书院(今兴义学院所在地),光绪九年(1883)动工,主持者为刘官礼、赵天如、林子亨,经费来源于团防局库银及社会捐款。十一年(1885)竣工,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史称第四座笔山书院。其中赵天如(学坤)后任书院斋长,管理笔山书院总务。1913年至1915年任兴义高等小学堂长。1926年支持其子赵伯俊创办兴义初级中学(兴义一中前身)。1935年病故。何应钦刘显潜窦居仁等写有挽词。两级小学及兴义中学创作挽歌。赵天如是名副其实的兴义教育家。1899年被誉为“西南硕儒”的经史专家、绥阳举人雷廷珍执掌书院,延聘名师,学风为之一新。雷廷珍1900年病故后,贵阳举人姚华为山长,时间是1901年。1903年姚华赴京考中进士,北京任职。姚华在任期间,曾书四川举人吴开南撰《箐口忠骨合众墓志铭》于城东郊白骨塔,惜毁。贵阳举人张协陆、徐天叙继任。

1885年至1904年这一时期王伯群、刘显世、刘显治、刘显潜等为笔山书院学生中的佼佼者。王伯群1928年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创办大夏大学(华东师大前身)。刘显世民国初年任贵州护军使,1916年因护国护法有功,任贵州省督军兼省长,主持编撰《贵州通志》。1923年退出政坛。1927年病故于昆明翠湖玉龙堆寓所,归葬兴义。其墓志铭书文俱佳,现保存于刘氏庄园陈列馆。刘显治为兴义唯一的优贡,后入贵州学政严修创办的经世学堂,为其中的高材生。1910年云贵总督李经曦延聘为文案。民初曾任云南民政厅厅长。1916年贵州驻京国会议员。1922年病故于北京。刘显治善书法,与梁启超康有为私交颇深。刘氏庄园忠义祠前楹联及《忠义祠记》是其保护完好的书法作品。1907年发表于东京《新报》的《论中国教育之主义》是他仅存的论文。这篇论文1.2万字,古今中外皆有涉猎,文中介绍了社会主义学说,这是国内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文章之一。


兴义高等小学堂时期

1905年“停科举、兴学校”,笔山书院已改为高等小学堂,此时雷廷珍已故,姚华早已离开兴义赴京就职,解炯聂树楷成为这一时期兴义高等小学堂的名师。1905年兴义高等小学堂创立,共招生30多人,这些有的是笔山书院的学生,有的是全县私塾的学生。1909年实际毕业22人,根据成绩分了等次,照了毕业照。且看解先生所撰《兴义高等小学堂第一次毕业记》记录了毕业典礼盛况。全文如下。

宣统元年冬十二月廿五日,兴邑高等小学毕业之第一纪念日也。先是,科举时代邑人曾建置书院于治城孔庙之北右旁,岁延院长课业其中,然限于地,斋舍隘甚,能容学子实鲜,人多陋之。

光绪中,郡人士集议,乃择城北地而迁焉,即今小学校地也。高其堂,廓其宇,未逾年,遂观厥成,乃不惜重聘,求四方通儒硕学来为之师,有志之士就学弗辍。乎有出匣脱颖之势。如是者十有余年,卒不果。居顷之,朝廷诏天下改设学堂,吸收东西文明,教育广布维新之化。

吾黔僻在山国,风气锢蔽,惟省会萌芽小学数所,其他郡县寂无闻焉。兴邑三省交衢,影响特早。当光绪之三十年,学界士绅锐意开办,首先传习师资。

越明年,小学成,招收民间俊秀子弟三十人有奇,是为甲班生。后遂年增一班,其额亦见广于甲,或过半之,或倍加,日进无已。而甲班生得气之先,收效自速。计自创办之年,迄宣统之始年,学期凡八,年凡四,适当卒业年限,乃请邑令上之学使委任。视学莅堂典试,得最优程度者一人,优者三人,中十二人,下六人,各给奖有差。揭晓之明日,举行毕业式,彬彬雅度,一时称盛事焉。且是班学子不规于小就,未几,升中学,入法政,入陆军,入实业师范,争自濯磨,前途正未可量。

于戏吾读菁菁者莪之诗古序,以为君子能长育人材故,天下喜乐。夫山川磅礴,郁结之气必蓄久而后发,君子涵儒,培养之泽亦必积久而始光。兴邑造士作人,几经惨淡经营之苦,虽前老生宿学困于科目者久之,几以养士无效为憾,岂知新学大明,卒为吾黔四十余州县冠。伊谁之力哉!伊谁之力哉!姑记之,以为不知兴学者劝。

按清末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3年,高等小学堂4年,首届毕业应为1909年。当初省城各类学校均属草创,只要是高等小学堂学生,不一定等到毕业,都可以报考,所以文中才说“且是班学子不规于小就,未几,升中学,入法政,入陆军,入实业师范,争自濯磨,前途正未可量”,兴义高等小学首次招生的甲班人数30多人,毕业时只有20多人,证明部分学生毕业前就考取各类学校了,例证之一是何应钦1905年考入高等小学堂,1906年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

另外,在乡绅刘官礼的大力推动下,当年各乡陆续开办初等小学堂21多所,为高等小学堂输送优秀的生源。“后遂年增一班,其额亦见广于甲,或过半之,或倍加,日进无已”,高等小学堂规模不断扩大。1909年首届甲班毕业生照像,解先生异常兴奋,题诗曰“岁在乙酉,惟月之冬。草香池畔,人在镜中。笑指虞廷,孰异孰同。彼其之子,郁郁葱葱。”解先生对高等小学堂内的鱼池写有一诗“盈盈一水,匪潭匪渊。矩为其方,规为其圆。有鱼济济,在池之北。大者游泳,小者争食。母曰泮沼,渺乎小哉。跃入大水,沧溟为开。饱以实萍,肥以莲蕊。破浪有时,敢告渔子。”两首四言诗表达了解先生对兴义学子的殷切期待。


名师文采

解炯先生作品创作不少散文,与兴义有关的有两篇。《狮子山观瀑记》,全文如下。

兴义县古城背山面水,水之源发于城之西隅岩谷间,向南行十余里许,稍折绕城北流出,环抱如弓状,为潭,为渚,为堰,为渠。两岸乍廓乍狭,廓者,民桥其上以八九;狭者,或石由水底出自成蹬,可步行,然皆纡徐曲折,无甚险厄,不足异也。

由城北平行未二里,至狮子山,地忽低下陷,约二千寻,有奇水由高而下,势不可遏,偶与石相激搏沸,白若布,度之长可十丈。又下亦如之,可五丈。又下又复然或数尺数寸有差,乃顺流屈曲达太平原,沃野千倾,实利赖之。旁有飞瀑,若远若近,腾之为云,沛之为雨,野花小草无时无露珠。昔人尝种芭蕉数十株于此,有瀑时润泽之,因指为兴义八景之一。

余尝与友人自山村还路出狮山下,仰而见之,友曰:“此岂唐人李太白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耶?何奔流若是?”余曰:“嘻!自古英雄豪杰未有不出自艰难险阻中者,然而虞舜以畎亩而帝,传说以版筑而臣。伊尹、吕尚、管夷吾、诸葛孔明之徒亦以耕钓累囚显困而亨者,其亨必大屈而伸者,其伸必长。观此水,几经坎坷挫折,过此以往,乃遂四达而不悖而灌溉有资焉,可验也。虽然吾生平穷有日矣,忆前少壮时勃勃然有干将出,匣锐不可当之概,谓一战必可告成,乃抑塞久之。一战不利,再战之;再战不利,三战之,竟苒苒以至于今也。岂人生之遇合果有幸,有不幸耶?”友曰:“呜呼,是固然。然吾与子穷达有时,此志正不可稍懈也,曷故待之日将入!”

遂与友携手缓缓归,为之记云。

这篇《狮子山观瀑记》第一段写湾塘河发源于老城西郊,蜿蜒环抱老城墙,如弯弓,为潭,为渚,为堰,为渠,写出了出了两岸人民来往的途径和对湾塘河的利用,对全文来说,是一种蓄势,是一种铺垫。重点写狮子山瀑布几跌几起。最后引历史典故,将狮子山瀑布的描写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另一篇是《游穿云洞记》,曾经勒石于穿云洞前,与刘显潜先生的《修葺阳明洞记》并立,如今不知所终。全文如下。

余馆兴义,于兹二年矣。初事时,窃喜是间多佳山水,久之,课余之下求一可壮游者,卒不得。询其故,或曰:“此地兵燹以数十过,古寺观皆无有存者。”余甚苦之,为之叹息者。有曰:“今年都人士于城之南,因旧有之穿云洞阁而大之,崇其台,高其栏,不旬月而事竣。”落成之后二月即重九登高节也。适友邀余循昔人落帽故事,将往观焉。余去故土而久居于此,常泱泱之乐,是举也,称快者再。遂行,由校舍出左,旋半里许,渡桥而西。踞桥之上流,有小洲,幅员一亩,中有一亭状类船,因以船房名。四周竹木篱落入画,水则上分而下合,势甚激,时作风涛声,伏出桥下。

纡徐数十步,折而南,沿故城石壁,左临花水,水浅波平,对岸垂杨与青光上下,旁有二钓者,倒影时相对立,佳境也,余颐而乐之。迎流而前,有石桥二,视之,皆可取道直达游处。行人告余曰:“过此径少远,再数武桥而东,桥头与洞相接,便甚。”余果如其言,徐而入之。

始及门,不知其为洞也,仰视之,疑若凌云高阁被泰山吞吐其半。俄而阴风飒飒,忽从中来,令人神悚。余顾而异之,乃历阶阴升堂左右窟,左右兀悬,而高者若钟、若磐、若龙鳞、若仙掌,不一而足。其上魏然坐而貌若者,王阳明先生像也,余三拜之不能去。昔太史公适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心窃响往之,余于先生亦然。

遂退而立,眺其旁有光焉!石级如梯然,揭跣而登,初狭,若不能容,直攀岩上,豁然开朗,别有天地,是后洞也。若有门焉,门外有地,容一弓,可小住,笔架山为之屏。更左斜,由石径曲折辗转,行或两步、三步,或步行,忽东忽西,良久乃尽足亦疲。稍憩,下亭下,宜酒,宜琴,宜诗。而一厅倍亭且三之,后依峭壁,面有山屹之,苍翠之色,迎眸掩映。居顷之,友人自颠而下,呼余更上,为举足,为偃偻状,竟穷是山之顶,登六方阁而览焉。是曰:“满城风雨,人间鸡犬,仿佛在白云外。”余与友人远眺云山,近俯城郭,不啻三千界上,飘飘欲仙矣。遂酌而饮,饮而醉,且歌且泣,沧然泪下。谓陟岵陟屺,古孝子仁人无不登临之感,余独何心,忍堪此乎?爰归记之,时宣统二年九月九日也。

又洞中通向北口小于南,不可屋,首事者又将辟一局,凿池于其下,引水灌之,植以花木,不知后更若何景象也,并志之。

这是描写湾塘河、穿云洞一带风景的一篇游记,时间是宣统二年(1910年)秋,从书院出来行一里往左应该是三月桥一带,然后到了跋浪亭。

“踞桥之上流,有小洲,幅员一亩,中有一亭状类船,因以船房名。四周竹木篱落入画,水则上分而下合,势甚激,时作风涛声,伏出桥下。”

描述准确生动,亭子、水声、竹木交织在一起,动静结合,如诗如画,一百多年前如此,今天也如此。然后沿着老城城墙,左面是花水河,水浅波平,对岸杨柳下波光粼粼,树旁有两个垂钓者,水中的倒影相对站着,这是佳境了,作者一边欣赏,一边往穿云洞方向行走。

“始及门,不知其为洞也,仰视之,疑若凌云高阁被泰山吞吐其半。俄而阴风飒飒,忽从中来,令人神悚。余顾而异之,乃历阶阴升堂左右窟,左右兀悬,而高者若钟、若磐、若龙鳞、若仙掌,不一而足。其上魏然坐而貌若者,王阳明先生像也。”

这些诗文气势非常,是很好的兴义清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兴义高等小学一代名师风采。解炯有怎样的生平呢?他是都匀人,生于光绪乙亥年(1875),世代书香。工诗文,其文沉雄渊雅,卓然不可一世。贵州学政严修视察都匀学务,见而奇之,特拔为贡生。之后久考不中,在都匀乡间设馆授徒。1905年刘显世任学董引进人才,解先生至兴义,任高等小学堂教授。1910年病故于兴义高等小学堂,年仅36岁,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

解炯病故后回都匀安葬,民国时期曾任贵州教育厅厅长的麻江周恭寿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肯定了他对兴义教育的贡献,称赞他“善诱循循,每文课皆自著示范”。墓志铭保存完好。

另外一位名师为聂树楷。遵义务川人,仡佬族。聂生于1864年,卒于1942年。工诗词。早年游学贵阳,甲午年(1894)中举。1895年赴北京会试,参加梁启超、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回黔后在思南黎平兴义等地多处办学。宣统年间任兴义知府时被评为全省六大清廉官吏,晚年任教于省法政学堂及贵阳多所中学。有多部诗词集及诗词理论集留存于世。穿云洞“登临揽胜三面山光一面水,凭虚结构二分人力八分天”即为聂先生所撰。对仗工整,非常贴切地展示了穿云洞的特点。


选派留学生热潮

《贵州通志》云光绪三十一年“秋七月,始奏请选派学生出洋留学”。1905年秋七月,全省选派64名,有举人,有廪生,有贡生,有增生,有童生,有附生,等等;有官费,有自费。《民国兴义县志》记载兴义李培先、保衡、王文选(伯群)、刘显治列入首批出洋留学,刘显治为优贡身份,系自费。同年十月又选送73名,兴义赵显彬、李映雪列入其中。1905年全省选送151人,兴义占6人,在省城以下的边远县分是很突出的。当年知县马桢获省嘉奖。林绍年调离贵州巡抚职位之后,选派留学的热潮冷下来,兴义却热情依旧。1906年选送刘若遗、李培藩、吴爵一、刘敬民、刘启民、刘志民。1909年武昌陆军中学选送何应钦。1912年选送李毓华。1905年至1912年共送出14人。为此,1908年已经离任贵州巡抚的林绍年、曹鸿勋特送一金字大匾给刘官礼,上书“元老壮猷”四字,以表彰他力推新学,助力全省留学生选派。金匾现存刘氏庄园陈列馆。


对兴义清末教育的盛赞

最早为宣统元年(1909)的解炯,其《兴义高等小学堂第一次毕业记》中写道:

“吾黔僻在山国,风气锢蔽,惟省会萌芽小学数所,其他郡县寂无闻焉。兴邑三省交衢,影响特早。当光绪之三十年,学界士绅锐意开办,首先传习师资。”

“兴邑造士作人,几经惨淡经营之苦,虽前老生宿学困于科目者久之,几以养士无效为憾,岂知新学大明,卒为吾黔四十余州县冠。”

这些记述肯定了清末兴义教育在全省四十余州县领风气之先的事实。

第二位是遵义府务川举人聂树楷。1935年他在《窦钟祥墓志铭》中也写道“清季朝议变法令,各行省兴办学堂,黔属各县多观望,君知为要图,亟与绅旧筹款兴学,城乡校舍以次数十所。以故,兴义虽僻处西南而文化进步独早于各县,且为之冠。改革之初,出任艰巨者,亦以兴义人士为最多,君长子居敬次子居仁与焉。”

聂树楷1906年任兴义高等小学堂堂长。他的记载应比较准确。

第三位是兴义人王伯群。1944年在王伯群为省立兴义中学开办三周年的题词中说道“逊清末叶兴义之留学东瀛者竟达十数人,居全省第二,足征前辈兴学之盛。民国改元后于党于政于军,凡我兴义籍者,莫不头角峥嵘,蔚为时望。”

故老相传1906年贵阳通省公立中学招生,徐天叙带13名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应考,囊括全省前13名,一时传为佳话,徐天叙留公立中学任教。兴义13名考生被全部录取是有可能的,有几位成绩名列前茅正常,囊括前13名,证据不足。13人姓名不全,档案记录找不到。没有史料证明这些人的去向或成就。以上记述只字未提,故存疑。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王仕学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笔山书院及其演变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清末兴义教育的辉煌

清末兴义教育的辉煌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王仕学 | 2021-06-28 15:13    [原创]

提到清末兴义教育的辉煌,兴义人总是很自豪。但是到底辉煌到什么程度,持续时间多长,未必了解。于是夸大其词者有之,将传说当史实者有之,主观臆断者有之,以讹传讹者有之,近年出版的教育志书亦难免其俗。2018年5月《民国兴义县志》点校本公开出版,结合这部志书的记载及新近发现的史料,梳理一番,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笔山书院时期

兴义清末教育绕不开老鹳坟笔山书院(今兴义学院所在地),光绪九年(1883)动工,主持者为刘官礼、赵天如、林子亨,经费来源于团防局库银及社会捐款。十一年(1885)竣工,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史称第四座笔山书院。其中赵天如(学坤)后任书院斋长,管理笔山书院总务。1913年至1915年任兴义高等小学堂长。1926年支持其子赵伯俊创办兴义初级中学(兴义一中前身)。1935年病故。何应钦刘显潜窦居仁等写有挽词。两级小学及兴义中学创作挽歌。赵天如是名副其实的兴义教育家。1899年被誉为“西南硕儒”的经史专家、绥阳举人雷廷珍执掌书院,延聘名师,学风为之一新。雷廷珍1900年病故后,贵阳举人姚华为山长,时间是1901年。1903年姚华赴京考中进士,北京任职。姚华在任期间,曾书四川举人吴开南撰《箐口忠骨合众墓志铭》于城东郊白骨塔,惜毁。贵阳举人张协陆、徐天叙继任。

1885年至1904年这一时期王伯群、刘显世、刘显治、刘显潜等为笔山书院学生中的佼佼者。王伯群1928年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创办大夏大学(华东师大前身)。刘显世民国初年任贵州护军使,1916年因护国护法有功,任贵州省督军兼省长,主持编撰《贵州通志》。1923年退出政坛。1927年病故于昆明翠湖玉龙堆寓所,归葬兴义。其墓志铭书文俱佳,现保存于刘氏庄园陈列馆。刘显治为兴义唯一的优贡,后入贵州学政严修创办的经世学堂,为其中的高材生。1910年云贵总督李经曦延聘为文案。民初曾任云南民政厅厅长。1916年贵州驻京国会议员。1922年病故于北京。刘显治善书法,与梁启超康有为私交颇深。刘氏庄园忠义祠前楹联及《忠义祠记》是其保护完好的书法作品。1907年发表于东京《新报》的《论中国教育之主义》是他仅存的论文。这篇论文1.2万字,古今中外皆有涉猎,文中介绍了社会主义学说,这是国内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文章之一。


兴义高等小学堂时期

1905年“停科举、兴学校”,笔山书院已改为高等小学堂,此时雷廷珍已故,姚华早已离开兴义赴京就职,解炯聂树楷成为这一时期兴义高等小学堂的名师。1905年兴义高等小学堂创立,共招生30多人,这些有的是笔山书院的学生,有的是全县私塾的学生。1909年实际毕业22人,根据成绩分了等次,照了毕业照。且看解先生所撰《兴义高等小学堂第一次毕业记》记录了毕业典礼盛况。全文如下。

宣统元年冬十二月廿五日,兴邑高等小学毕业之第一纪念日也。先是,科举时代邑人曾建置书院于治城孔庙之北右旁,岁延院长课业其中,然限于地,斋舍隘甚,能容学子实鲜,人多陋之。

光绪中,郡人士集议,乃择城北地而迁焉,即今小学校地也。高其堂,廓其宇,未逾年,遂观厥成,乃不惜重聘,求四方通儒硕学来为之师,有志之士就学弗辍。乎有出匣脱颖之势。如是者十有余年,卒不果。居顷之,朝廷诏天下改设学堂,吸收东西文明,教育广布维新之化。

吾黔僻在山国,风气锢蔽,惟省会萌芽小学数所,其他郡县寂无闻焉。兴邑三省交衢,影响特早。当光绪之三十年,学界士绅锐意开办,首先传习师资。

越明年,小学成,招收民间俊秀子弟三十人有奇,是为甲班生。后遂年增一班,其额亦见广于甲,或过半之,或倍加,日进无已。而甲班生得气之先,收效自速。计自创办之年,迄宣统之始年,学期凡八,年凡四,适当卒业年限,乃请邑令上之学使委任。视学莅堂典试,得最优程度者一人,优者三人,中十二人,下六人,各给奖有差。揭晓之明日,举行毕业式,彬彬雅度,一时称盛事焉。且是班学子不规于小就,未几,升中学,入法政,入陆军,入实业师范,争自濯磨,前途正未可量。

于戏吾读菁菁者莪之诗古序,以为君子能长育人材故,天下喜乐。夫山川磅礴,郁结之气必蓄久而后发,君子涵儒,培养之泽亦必积久而始光。兴邑造士作人,几经惨淡经营之苦,虽前老生宿学困于科目者久之,几以养士无效为憾,岂知新学大明,卒为吾黔四十余州县冠。伊谁之力哉!伊谁之力哉!姑记之,以为不知兴学者劝。

按清末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3年,高等小学堂4年,首届毕业应为1909年。当初省城各类学校均属草创,只要是高等小学堂学生,不一定等到毕业,都可以报考,所以文中才说“且是班学子不规于小就,未几,升中学,入法政,入陆军,入实业师范,争自濯磨,前途正未可量”,兴义高等小学首次招生的甲班人数30多人,毕业时只有20多人,证明部分学生毕业前就考取各类学校了,例证之一是何应钦1905年考入高等小学堂,1906年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

另外,在乡绅刘官礼的大力推动下,当年各乡陆续开办初等小学堂21多所,为高等小学堂输送优秀的生源。“后遂年增一班,其额亦见广于甲,或过半之,或倍加,日进无已”,高等小学堂规模不断扩大。1909年首届甲班毕业生照像,解先生异常兴奋,题诗曰“岁在乙酉,惟月之冬。草香池畔,人在镜中。笑指虞廷,孰异孰同。彼其之子,郁郁葱葱。”解先生对高等小学堂内的鱼池写有一诗“盈盈一水,匪潭匪渊。矩为其方,规为其圆。有鱼济济,在池之北。大者游泳,小者争食。母曰泮沼,渺乎小哉。跃入大水,沧溟为开。饱以实萍,肥以莲蕊。破浪有时,敢告渔子。”两首四言诗表达了解先生对兴义学子的殷切期待。


名师文采

解炯先生作品创作不少散文,与兴义有关的有两篇。《狮子山观瀑记》,全文如下。

兴义县古城背山面水,水之源发于城之西隅岩谷间,向南行十余里许,稍折绕城北流出,环抱如弓状,为潭,为渚,为堰,为渠。两岸乍廓乍狭,廓者,民桥其上以八九;狭者,或石由水底出自成蹬,可步行,然皆纡徐曲折,无甚险厄,不足异也。

由城北平行未二里,至狮子山,地忽低下陷,约二千寻,有奇水由高而下,势不可遏,偶与石相激搏沸,白若布,度之长可十丈。又下亦如之,可五丈。又下又复然或数尺数寸有差,乃顺流屈曲达太平原,沃野千倾,实利赖之。旁有飞瀑,若远若近,腾之为云,沛之为雨,野花小草无时无露珠。昔人尝种芭蕉数十株于此,有瀑时润泽之,因指为兴义八景之一。

余尝与友人自山村还路出狮山下,仰而见之,友曰:“此岂唐人李太白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耶?何奔流若是?”余曰:“嘻!自古英雄豪杰未有不出自艰难险阻中者,然而虞舜以畎亩而帝,传说以版筑而臣。伊尹、吕尚、管夷吾、诸葛孔明之徒亦以耕钓累囚显困而亨者,其亨必大屈而伸者,其伸必长。观此水,几经坎坷挫折,过此以往,乃遂四达而不悖而灌溉有资焉,可验也。虽然吾生平穷有日矣,忆前少壮时勃勃然有干将出,匣锐不可当之概,谓一战必可告成,乃抑塞久之。一战不利,再战之;再战不利,三战之,竟苒苒以至于今也。岂人生之遇合果有幸,有不幸耶?”友曰:“呜呼,是固然。然吾与子穷达有时,此志正不可稍懈也,曷故待之日将入!”

遂与友携手缓缓归,为之记云。

这篇《狮子山观瀑记》第一段写湾塘河发源于老城西郊,蜿蜒环抱老城墙,如弯弓,为潭,为渚,为堰,为渠,写出了出了两岸人民来往的途径和对湾塘河的利用,对全文来说,是一种蓄势,是一种铺垫。重点写狮子山瀑布几跌几起。最后引历史典故,将狮子山瀑布的描写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另一篇是《游穿云洞记》,曾经勒石于穿云洞前,与刘显潜先生的《修葺阳明洞记》并立,如今不知所终。全文如下。

余馆兴义,于兹二年矣。初事时,窃喜是间多佳山水,久之,课余之下求一可壮游者,卒不得。询其故,或曰:“此地兵燹以数十过,古寺观皆无有存者。”余甚苦之,为之叹息者。有曰:“今年都人士于城之南,因旧有之穿云洞阁而大之,崇其台,高其栏,不旬月而事竣。”落成之后二月即重九登高节也。适友邀余循昔人落帽故事,将往观焉。余去故土而久居于此,常泱泱之乐,是举也,称快者再。遂行,由校舍出左,旋半里许,渡桥而西。踞桥之上流,有小洲,幅员一亩,中有一亭状类船,因以船房名。四周竹木篱落入画,水则上分而下合,势甚激,时作风涛声,伏出桥下。

纡徐数十步,折而南,沿故城石壁,左临花水,水浅波平,对岸垂杨与青光上下,旁有二钓者,倒影时相对立,佳境也,余颐而乐之。迎流而前,有石桥二,视之,皆可取道直达游处。行人告余曰:“过此径少远,再数武桥而东,桥头与洞相接,便甚。”余果如其言,徐而入之。

始及门,不知其为洞也,仰视之,疑若凌云高阁被泰山吞吐其半。俄而阴风飒飒,忽从中来,令人神悚。余顾而异之,乃历阶阴升堂左右窟,左右兀悬,而高者若钟、若磐、若龙鳞、若仙掌,不一而足。其上魏然坐而貌若者,王阳明先生像也,余三拜之不能去。昔太史公适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心窃响往之,余于先生亦然。

遂退而立,眺其旁有光焉!石级如梯然,揭跣而登,初狭,若不能容,直攀岩上,豁然开朗,别有天地,是后洞也。若有门焉,门外有地,容一弓,可小住,笔架山为之屏。更左斜,由石径曲折辗转,行或两步、三步,或步行,忽东忽西,良久乃尽足亦疲。稍憩,下亭下,宜酒,宜琴,宜诗。而一厅倍亭且三之,后依峭壁,面有山屹之,苍翠之色,迎眸掩映。居顷之,友人自颠而下,呼余更上,为举足,为偃偻状,竟穷是山之顶,登六方阁而览焉。是曰:“满城风雨,人间鸡犬,仿佛在白云外。”余与友人远眺云山,近俯城郭,不啻三千界上,飘飘欲仙矣。遂酌而饮,饮而醉,且歌且泣,沧然泪下。谓陟岵陟屺,古孝子仁人无不登临之感,余独何心,忍堪此乎?爰归记之,时宣统二年九月九日也。

又洞中通向北口小于南,不可屋,首事者又将辟一局,凿池于其下,引水灌之,植以花木,不知后更若何景象也,并志之。

这是描写湾塘河、穿云洞一带风景的一篇游记,时间是宣统二年(1910年)秋,从书院出来行一里往左应该是三月桥一带,然后到了跋浪亭。

“踞桥之上流,有小洲,幅员一亩,中有一亭状类船,因以船房名。四周竹木篱落入画,水则上分而下合,势甚激,时作风涛声,伏出桥下。”

描述准确生动,亭子、水声、竹木交织在一起,动静结合,如诗如画,一百多年前如此,今天也如此。然后沿着老城城墙,左面是花水河,水浅波平,对岸杨柳下波光粼粼,树旁有两个垂钓者,水中的倒影相对站着,这是佳境了,作者一边欣赏,一边往穿云洞方向行走。

“始及门,不知其为洞也,仰视之,疑若凌云高阁被泰山吞吐其半。俄而阴风飒飒,忽从中来,令人神悚。余顾而异之,乃历阶阴升堂左右窟,左右兀悬,而高者若钟、若磐、若龙鳞、若仙掌,不一而足。其上魏然坐而貌若者,王阳明先生像也。”

这些诗文气势非常,是很好的兴义清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兴义高等小学一代名师风采。解炯有怎样的生平呢?他是都匀人,生于光绪乙亥年(1875),世代书香。工诗文,其文沉雄渊雅,卓然不可一世。贵州学政严修视察都匀学务,见而奇之,特拔为贡生。之后久考不中,在都匀乡间设馆授徒。1905年刘显世任学董引进人才,解先生至兴义,任高等小学堂教授。1910年病故于兴义高等小学堂,年仅36岁,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

解炯病故后回都匀安葬,民国时期曾任贵州教育厅厅长的麻江周恭寿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肯定了他对兴义教育的贡献,称赞他“善诱循循,每文课皆自著示范”。墓志铭保存完好。

另外一位名师为聂树楷。遵义务川人,仡佬族。聂生于1864年,卒于1942年。工诗词。早年游学贵阳,甲午年(1894)中举。1895年赴北京会试,参加梁启超、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回黔后在思南黎平兴义等地多处办学。宣统年间任兴义知府时被评为全省六大清廉官吏,晚年任教于省法政学堂及贵阳多所中学。有多部诗词集及诗词理论集留存于世。穿云洞“登临揽胜三面山光一面水,凭虚结构二分人力八分天”即为聂先生所撰。对仗工整,非常贴切地展示了穿云洞的特点。


选派留学生热潮

《贵州通志》云光绪三十一年“秋七月,始奏请选派学生出洋留学”。1905年秋七月,全省选派64名,有举人,有廪生,有贡生,有增生,有童生,有附生,等等;有官费,有自费。《民国兴义县志》记载兴义李培先、保衡、王文选(伯群)、刘显治列入首批出洋留学,刘显治为优贡身份,系自费。同年十月又选送73名,兴义赵显彬、李映雪列入其中。1905年全省选送151人,兴义占6人,在省城以下的边远县分是很突出的。当年知县马桢获省嘉奖。林绍年调离贵州巡抚职位之后,选派留学的热潮冷下来,兴义却热情依旧。1906年选送刘若遗、李培藩、吴爵一、刘敬民、刘启民、刘志民。1909年武昌陆军中学选送何应钦。1912年选送李毓华。1905年至1912年共送出14人。为此,1908年已经离任贵州巡抚的林绍年、曹鸿勋特送一金字大匾给刘官礼,上书“元老壮猷”四字,以表彰他力推新学,助力全省留学生选派。金匾现存刘氏庄园陈列馆。


对兴义清末教育的盛赞

最早为宣统元年(1909)的解炯,其《兴义高等小学堂第一次毕业记》中写道:

“吾黔僻在山国,风气锢蔽,惟省会萌芽小学数所,其他郡县寂无闻焉。兴邑三省交衢,影响特早。当光绪之三十年,学界士绅锐意开办,首先传习师资。”

“兴邑造士作人,几经惨淡经营之苦,虽前老生宿学困于科目者久之,几以养士无效为憾,岂知新学大明,卒为吾黔四十余州县冠。”

这些记述肯定了清末兴义教育在全省四十余州县领风气之先的事实。

第二位是遵义府务川举人聂树楷。1935年他在《窦钟祥墓志铭》中也写道“清季朝议变法令,各行省兴办学堂,黔属各县多观望,君知为要图,亟与绅旧筹款兴学,城乡校舍以次数十所。以故,兴义虽僻处西南而文化进步独早于各县,且为之冠。改革之初,出任艰巨者,亦以兴义人士为最多,君长子居敬次子居仁与焉。”

聂树楷1906年任兴义高等小学堂堂长。他的记载应比较准确。

第三位是兴义人王伯群。1944年在王伯群为省立兴义中学开办三周年的题词中说道“逊清末叶兴义之留学东瀛者竟达十数人,居全省第二,足征前辈兴学之盛。民国改元后于党于政于军,凡我兴义籍者,莫不头角峥嵘,蔚为时望。”

故老相传1906年贵阳通省公立中学招生,徐天叙带13名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应考,囊括全省前13名,一时传为佳话,徐天叙留公立中学任教。兴义13名考生被全部录取是有可能的,有几位成绩名列前茅正常,囊括前13名,证据不足。13人姓名不全,档案记录找不到。没有史料证明这些人的去向或成就。以上记述只字未提,故存疑。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王仕学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笔山书院及其演变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