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笔山书院及其演变

笔山书院及其演变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黔西南日报社 | 2021-06-28 21:50    [转载]

笔山书院及其演变

——清末至民国年间兴义公民办学校沿革演变概览


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延续多年的兴义笔山书院撤销,取而代之的,是顺应时代变迁、引进新学的高等小学堂。

高等小学堂的教学宗旨,不再以科举应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以普及平民教育为根本。

热心教育的兴义大户刘统之、刘如周父子,聘请贵阳的张寿龄为堂长,思南的聂树楷等为教员,沿用了原笔山书院部分教师,继续担任小学堂教员。小学堂附设一个师范班,地址就在原笔山书院。

因为扩大招生,校舍不够,遂沿笔山书院原址扩展,增设了教室,引进了为教授自然科学需要的仪器;为开阔学生视野,增加阅读量,还增设了图书馆。让刚从科举制度应试环境下解放出来的学子,视野一下子得到了扩展。通过改造及合并建设,校舍、教学楼等,达到了一定规模,有六十余幢房屋。这一时期的校长分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寿龄;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906-1908),聂树楷;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日本速成师范毕业的李映雪。这段时间,高等小学堂的称呼不变,校长一律称堂长。


1929年拍摄的兴义县初级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合影。图片后的房屋为县立初级中学校舍.jpg


1929年拍摄的兴义县初级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合影。图片后的房屋为县立初级中学校舍


到了民国元年,高等小学堂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改为高等小学。堂长正式改称校长。此时,任校长的为刘显慎,继任者依次为:民国二年至三年(1913-1914),赵学坤;民国四年至五年(1915-1916),吕声桐;民国六年至九年(1917-1920),魏正楷;民国十年(1921),唐开敬;民国十一年(1922),陈淮;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窦致祥;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1926-1927),从日本明治大学学成归来的兴义第一代“海归”赵元杰、罗伯俊;民国十七年,周星聚任校长,本邑简易师范毕业。

民国十七年,因本县有了一所自己的初级中学,本地学子再也不用因升学而车驰人行到贵阳。上中学的门槛低了,在自家门口就可以上中学,求学者日众。为满足本邑学子的升学要求,在城内的两湖会馆,又增设了一所小学,取名为中一初等小学。这样,在兴义城中,就一下子出现了两所小学。为了区分开来,将原在笔山书院校址的兴义高等小学,改为县立第一两级小学,中一初等小学,则改为县立第二两级小学。而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于土城南华宫的女子小学,也于民国十八年(1929)改为兴义县立第三女子两级小学。

时间到了民国三十年(1941),因为兴义成立了贵州省立兴义中学,而省立兴义中学,因迁入县立第一两级小学,原县立第一两级小学,则迁到了昭忠祠,1942年改名为黄草镇第一中心学校。而县立第二两级小学,则改为黄草镇第二中心学校;县立第三两级女子小学,改为黄草镇第三中心学校,开始招收男生。民国三十六年(1947),国民政府因发动内战而削减教育经费,采取并校及裁员减班办法,将第一、第二、第三3所城区中心学校合并,称为“黄草镇联合学校”。


1948年,黄草镇第三中心学校师生合影.jpg


1948年,黄草镇第三中心学校师生合影


从1926年赵伯俊任县立第一两级小学校长之后,县立第一小学的校长依次为熊璜壁、李富华、蒋正南、何秉璋、龙泉剑、潘国治、陈廷弼、李德发、徐修华、吴尚章。

第二两级小学历任校长为:查遂良、吴烔心、姚世泽、岑明英、陈彝伦、赖奕斌、魏永庶、李温典。

第三两级女子小学历任校长为:吕庶熙、方德馨、吴烔心、李绍芬、邸淑波、黄明芬、何绍琼、金正明、吴荣禄。

以上所叙,均为当时公立的三所小学。

为理清兴义县城各小学之间的关系及沿革,有必要将各个历史时期的私立小学,作一说明。第一所私立小学,名为普育小学,于清代光绪年间,由法国传教士方义仁,在兴义老城螺蛳湾(今兴义一小处)天主教堂后面开办。始收教友子女20余人入学,随着教友增多,到了民国十年,法国人贾禄继任司锋,招生对象扩大到教外子女,由于不收学杂费,入学儿童一下子扩大到百余人。在教学上,学校所授课程,按部颁教材,科目有国语、算术、常识等,紧扣应考升学之需。1950年,兴义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该校改称新生小学,1952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黄草镇第四小学。

继普育小学后,还有一所私立小学,名为纳碧小学,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或四十年代初创办。具体创办时间不详,仅见“1934年后开办”的只言片语。笔者藏有一张该校童子军,1947年在笔架山野外训练的照片。从图片上看,童子军的年龄,均在10岁以上,说明他们已入学数年。由此推断,该校至少建立于1940年代初期。作为第二所私立小学,纳碧小学在兴义县城郊观音阁创建,之后又迁至七星庙。经费由七星庙及观音阁庙产开支,为两级小学。1951年,由兴义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黄草镇第三小学,也就是今天的兴义三小。


1945年,省立兴义中学校长张捷先签发的毕业证书.jpg


1945年,省立兴义中学校长张捷先签发的毕业证书


最后一所私立小学,名为复兴小学,随着抗战的胜利而创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该校应运而生。由兴义县工商界和当地富商资助,加上庙产,解决了经费来源,校址建在云南庙。民国三十五年(1946),开办1-6年级6个班,学生有三百余人。1950年,学校更名为黄草镇第二小学,之后又改为兴义县第二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而于1947年,由城区第一、第二、第三两级小学合并的“黄草镇联合学校”,则同普育小学合并,利用普育小学的校址,进行改扩建,建成了兴义县第一小学,也就是今天的兴义一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曾称“红星路小学”。综上所述,今天的兴义一小,即是由1905年始创的高等小学堂,一路演变而来。


二


为解决兴义学子求学之难,民国十五年(1926),经各界人士呼吁,兴义县长舒为龙积极倡导,将兴义呈请创办一所中学之请示,报请贵州省教育厅并得到批准。名称为“贵州省兴义县初级中学”,地址选在原笔山书院。

由于笔山书院已改名为高等小学,校舍也随之属于高等小学。于是,便从高等小学靠后山处,划出一部分校舍,以应新办中学之急需。随即开始了新建兴义县初级中学的各项工作,首先依山而建教室、学生宿舍,随之又从以全县屠宰税为基础的常年经费中,拨出部分购买教学仪器及书籍,依照边建边办的思路进行推进,使兴义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因陋就简建设完成。


贵州省立中学校长刘惺1946年签发的教师聘书.jpg


贵州省立中学校长刘惺1946年签发的教师聘书


笔者收藏有一张1929年兴义县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生照片,照片上有学生13人。照片上的题跋为:欢送宋朝攸毕业留影。13人所站位置,为笔山书院正门右侧前的田地,靠山脚而建的木瓦结构房屋,即为兴义县初级中学校园。

建校伊始,刚从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归来的赵伯俊,担任了兴义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在挑选师资方面,为顺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首先从省内外聘请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教师,同时又遴选了高等小学的部分教师。完成了教学的相关准备,开始招收本校高等小学的毕业生。该校学制三年,每期毕业生人数不一。第一期4人,第二期27人,第三期38人,第四期41人,第五期52人,第六期71人,第七期61人,第八期69人,第九期56人,第十期96人,第十一期82人,第十二期47人,第十三期16人,第十四期18人,第十五期26人。每期的学时略有上升。

从1926年学校创办伊始,至1940年的14年间,该校历届校长依次为: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赵伯俊;民国十六年,唐希泽;民国十七年,东小舟;民国十八年,赵万邦;民国十九年,刘质赅;民国二十至二十一年,唐开敬;民国二十一至二十七年,罗心则;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曾毓嵩;民国二十九年,陈群镇;民国三十年,花寿泉。

接下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此期间的民国二十八年,因贵州省要增设国立高中四所,兴义县各界抓住机会,积极请求设立高中。并在申请工作不放心的前提下,拿出实际行动,于1940年自筹资金试办高中。县长保竟前与地方热心教育人士,还成立了筹备会。将前线认购的抗战“救国公债”募集的资金,全部纳入办学,并在昭忠祠原女子师范校址处试办高中。1941年,县长李大光呈请贵州省教育厅,开办高中的申请终获批准。省里决定在兴义开办一所高中,名称为“贵州省立兴义中学”,原昭忠祠的女子师范,改为女子中学,并入省立中学。并于同年迁入笔山书院原址。而位于该处的县立第一两级小学,则迁入昭忠祠,两校位置对调,张捷先担任首任省立兴义中学的校长。

由于县初级中学毕业生不多,故省立兴义中学第一期高中招生人数也不多,仅17人,第二期26人,第三期39人,第四期42人,第五期18人,第六期47人,第七期24人,第八期10人,第九期23人,第十期21人,第十一期24人。

省立兴义中学是一所完整的具有初中和高中的中学。而此时,兴义城乡小学已有100多所,毕业生大多数都去报考省立中学,兴义县初级中学每年仅招收到两班学生,其影响力逐渐衰落。

民国三十三年,因各中心学校毕业生多,报考省立中学者甚众,而省立中学接纳能力有限。由于初级中学与省立中学同居一隅,校舍紧张,于是,兴义县参议会会长窦居仁等,集合地方人士,积极筹集资金,在老城文庙,将大成殿、乡贤祠等改为教室,成立了兴义县立中学。并由本邑师范班培养的学子吴炯心,担任校长。


1949年,黄草镇国民中心学校教师聘书.jpg


1949年,黄草镇国民中心学校教师聘书


1950年,地处西南一隅的兴义解放,人民政府将位于笔山书院原址的省立兴义中学,与位于文庙的县立兴义中学合并,改名为“贵州省兴义中学”。这样,贵州省兴义中学,便有了两个校区,首任校长为县长黄辅忠兼任。

1952年,省立盘县师范,迁入兴义中学,更名为兴义地区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刘惺。在此延续了10年的省立兴义中学,迁至文庙。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兴义地区师范学校,升格为“兴义师范专科学校”。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文图 | 陈应秋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贵州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审美赏析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笔山书院及其演变

笔山书院及其演变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黔西南日报社 | 2021-06-28 21:50    [转载]

笔山书院及其演变

——清末至民国年间兴义公民办学校沿革演变概览


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延续多年的兴义笔山书院撤销,取而代之的,是顺应时代变迁、引进新学的高等小学堂。

高等小学堂的教学宗旨,不再以科举应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以普及平民教育为根本。

热心教育的兴义大户刘统之、刘如周父子,聘请贵阳的张寿龄为堂长,思南的聂树楷等为教员,沿用了原笔山书院部分教师,继续担任小学堂教员。小学堂附设一个师范班,地址就在原笔山书院。

因为扩大招生,校舍不够,遂沿笔山书院原址扩展,增设了教室,引进了为教授自然科学需要的仪器;为开阔学生视野,增加阅读量,还增设了图书馆。让刚从科举制度应试环境下解放出来的学子,视野一下子得到了扩展。通过改造及合并建设,校舍、教学楼等,达到了一定规模,有六十余幢房屋。这一时期的校长分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寿龄;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906-1908),聂树楷;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日本速成师范毕业的李映雪。这段时间,高等小学堂的称呼不变,校长一律称堂长。


1929年拍摄的兴义县初级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合影。图片后的房屋为县立初级中学校舍.jpg


1929年拍摄的兴义县初级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合影。图片后的房屋为县立初级中学校舍


到了民国元年,高等小学堂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改为高等小学。堂长正式改称校长。此时,任校长的为刘显慎,继任者依次为:民国二年至三年(1913-1914),赵学坤;民国四年至五年(1915-1916),吕声桐;民国六年至九年(1917-1920),魏正楷;民国十年(1921),唐开敬;民国十一年(1922),陈淮;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窦致祥;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1926-1927),从日本明治大学学成归来的兴义第一代“海归”赵元杰、罗伯俊;民国十七年,周星聚任校长,本邑简易师范毕业。

民国十七年,因本县有了一所自己的初级中学,本地学子再也不用因升学而车驰人行到贵阳。上中学的门槛低了,在自家门口就可以上中学,求学者日众。为满足本邑学子的升学要求,在城内的两湖会馆,又增设了一所小学,取名为中一初等小学。这样,在兴义城中,就一下子出现了两所小学。为了区分开来,将原在笔山书院校址的兴义高等小学,改为县立第一两级小学,中一初等小学,则改为县立第二两级小学。而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于土城南华宫的女子小学,也于民国十八年(1929)改为兴义县立第三女子两级小学。

时间到了民国三十年(1941),因为兴义成立了贵州省立兴义中学,而省立兴义中学,因迁入县立第一两级小学,原县立第一两级小学,则迁到了昭忠祠,1942年改名为黄草镇第一中心学校。而县立第二两级小学,则改为黄草镇第二中心学校;县立第三两级女子小学,改为黄草镇第三中心学校,开始招收男生。民国三十六年(1947),国民政府因发动内战而削减教育经费,采取并校及裁员减班办法,将第一、第二、第三3所城区中心学校合并,称为“黄草镇联合学校”。


1948年,黄草镇第三中心学校师生合影.jpg


1948年,黄草镇第三中心学校师生合影


从1926年赵伯俊任县立第一两级小学校长之后,县立第一小学的校长依次为熊璜壁、李富华、蒋正南、何秉璋、龙泉剑、潘国治、陈廷弼、李德发、徐修华、吴尚章。

第二两级小学历任校长为:查遂良、吴烔心、姚世泽、岑明英、陈彝伦、赖奕斌、魏永庶、李温典。

第三两级女子小学历任校长为:吕庶熙、方德馨、吴烔心、李绍芬、邸淑波、黄明芬、何绍琼、金正明、吴荣禄。

以上所叙,均为当时公立的三所小学。

为理清兴义县城各小学之间的关系及沿革,有必要将各个历史时期的私立小学,作一说明。第一所私立小学,名为普育小学,于清代光绪年间,由法国传教士方义仁,在兴义老城螺蛳湾(今兴义一小处)天主教堂后面开办。始收教友子女20余人入学,随着教友增多,到了民国十年,法国人贾禄继任司锋,招生对象扩大到教外子女,由于不收学杂费,入学儿童一下子扩大到百余人。在教学上,学校所授课程,按部颁教材,科目有国语、算术、常识等,紧扣应考升学之需。1950年,兴义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该校改称新生小学,1952年,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黄草镇第四小学。

继普育小学后,还有一所私立小学,名为纳碧小学,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或四十年代初创办。具体创办时间不详,仅见“1934年后开办”的只言片语。笔者藏有一张该校童子军,1947年在笔架山野外训练的照片。从图片上看,童子军的年龄,均在10岁以上,说明他们已入学数年。由此推断,该校至少建立于1940年代初期。作为第二所私立小学,纳碧小学在兴义县城郊观音阁创建,之后又迁至七星庙。经费由七星庙及观音阁庙产开支,为两级小学。1951年,由兴义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黄草镇第三小学,也就是今天的兴义三小。


1945年,省立兴义中学校长张捷先签发的毕业证书.jpg


1945年,省立兴义中学校长张捷先签发的毕业证书


最后一所私立小学,名为复兴小学,随着抗战的胜利而创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该校应运而生。由兴义县工商界和当地富商资助,加上庙产,解决了经费来源,校址建在云南庙。民国三十五年(1946),开办1-6年级6个班,学生有三百余人。1950年,学校更名为黄草镇第二小学,之后又改为兴义县第二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而于1947年,由城区第一、第二、第三两级小学合并的“黄草镇联合学校”,则同普育小学合并,利用普育小学的校址,进行改扩建,建成了兴义县第一小学,也就是今天的兴义一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曾称“红星路小学”。综上所述,今天的兴义一小,即是由1905年始创的高等小学堂,一路演变而来。


二


为解决兴义学子求学之难,民国十五年(1926),经各界人士呼吁,兴义县长舒为龙积极倡导,将兴义呈请创办一所中学之请示,报请贵州省教育厅并得到批准。名称为“贵州省兴义县初级中学”,地址选在原笔山书院。

由于笔山书院已改名为高等小学,校舍也随之属于高等小学。于是,便从高等小学靠后山处,划出一部分校舍,以应新办中学之急需。随即开始了新建兴义县初级中学的各项工作,首先依山而建教室、学生宿舍,随之又从以全县屠宰税为基础的常年经费中,拨出部分购买教学仪器及书籍,依照边建边办的思路进行推进,使兴义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因陋就简建设完成。


贵州省立中学校长刘惺1946年签发的教师聘书.jpg


贵州省立中学校长刘惺1946年签发的教师聘书


笔者收藏有一张1929年兴义县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生照片,照片上有学生13人。照片上的题跋为:欢送宋朝攸毕业留影。13人所站位置,为笔山书院正门右侧前的田地,靠山脚而建的木瓦结构房屋,即为兴义县初级中学校园。

建校伊始,刚从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归来的赵伯俊,担任了兴义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在挑选师资方面,为顺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首先从省内外聘请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教师,同时又遴选了高等小学的部分教师。完成了教学的相关准备,开始招收本校高等小学的毕业生。该校学制三年,每期毕业生人数不一。第一期4人,第二期27人,第三期38人,第四期41人,第五期52人,第六期71人,第七期61人,第八期69人,第九期56人,第十期96人,第十一期82人,第十二期47人,第十三期16人,第十四期18人,第十五期26人。每期的学时略有上升。

从1926年学校创办伊始,至1940年的14年间,该校历届校长依次为: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赵伯俊;民国十六年,唐希泽;民国十七年,东小舟;民国十八年,赵万邦;民国十九年,刘质赅;民国二十至二十一年,唐开敬;民国二十一至二十七年,罗心则;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曾毓嵩;民国二十九年,陈群镇;民国三十年,花寿泉。

接下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此期间的民国二十八年,因贵州省要增设国立高中四所,兴义县各界抓住机会,积极请求设立高中。并在申请工作不放心的前提下,拿出实际行动,于1940年自筹资金试办高中。县长保竟前与地方热心教育人士,还成立了筹备会。将前线认购的抗战“救国公债”募集的资金,全部纳入办学,并在昭忠祠原女子师范校址处试办高中。1941年,县长李大光呈请贵州省教育厅,开办高中的申请终获批准。省里决定在兴义开办一所高中,名称为“贵州省立兴义中学”,原昭忠祠的女子师范,改为女子中学,并入省立中学。并于同年迁入笔山书院原址。而位于该处的县立第一两级小学,则迁入昭忠祠,两校位置对调,张捷先担任首任省立兴义中学的校长。

由于县初级中学毕业生不多,故省立兴义中学第一期高中招生人数也不多,仅17人,第二期26人,第三期39人,第四期42人,第五期18人,第六期47人,第七期24人,第八期10人,第九期23人,第十期21人,第十一期24人。

省立兴义中学是一所完整的具有初中和高中的中学。而此时,兴义城乡小学已有100多所,毕业生大多数都去报考省立中学,兴义县初级中学每年仅招收到两班学生,其影响力逐渐衰落。

民国三十三年,因各中心学校毕业生多,报考省立中学者甚众,而省立中学接纳能力有限。由于初级中学与省立中学同居一隅,校舍紧张,于是,兴义县参议会会长窦居仁等,集合地方人士,积极筹集资金,在老城文庙,将大成殿、乡贤祠等改为教室,成立了兴义县立中学。并由本邑师范班培养的学子吴炯心,担任校长。


1949年,黄草镇国民中心学校教师聘书.jpg


1949年,黄草镇国民中心学校教师聘书


1950年,地处西南一隅的兴义解放,人民政府将位于笔山书院原址的省立兴义中学,与位于文庙的县立兴义中学合并,改名为“贵州省兴义中学”。这样,贵州省兴义中学,便有了两个校区,首任校长为县长黄辅忠兼任。

1952年,省立盘县师范,迁入兴义中学,更名为兴义地区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刘惺。在此延续了10年的省立兴义中学,迁至文庙。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兴义地区师范学校,升格为“兴义师范专科学校”。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文图 | 陈应秋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贵州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审美赏析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