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罗振 ‖《南瓜味道》

罗振 ‖《南瓜味道》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5-17 11:44    [原创]

记忆深处,幺舅家南瓜特有味道。南瓜承载的往事,是那般沉重,久久难以释怀。

幺舅家的南瓜往事,得从1970年说起。当时生活条件甚是艰苦,幺舅娶幺舅嬢时,舅嬢唯一嫁妆就是一袋用工分换来的南瓜籽。

婚后,南瓜籽一直压在柜子底,未舍得吃。幺舅是一个编织匠,每天从大山深处砍来野竹,编织成簸箕、提篮等竹制品赶乡场卖,赚小钱虽不多,但生活尚可勉强应付。一年后,孩子呱呱坠地,幺舅赚的小钱,养不了这个家,日子捉襟见肘。幺舅白天去村里干农活挣工分,晚上熬夜编织竹器,生活状况虽有好转,但远不够一家子吃。到半夜,孩子经常被饿得哇哇大哭。这时幺舅强忍泪水,抱着哄着孩子入梦乡,等孩子入睡后,他常常泪流满面。

孩子吃不饱,穿不好,幺舅经常彻夜未眠。一夜,幺舅梦见舅嬢出嫁时带来的嫁妆——那一袋南瓜籽。第二日,想到一个办法,去屋后喀斯特深山开荒种南瓜。幺舅将想法告诉家人。幺舅嬢想了想,只对他说一句话:“开荒地既可种南瓜,又可种包谷,的确是个好办法,但你少熬夜编簸箕,不能累坏自己身体。”是的,幺舅嬢考虑是有道理的。幺舅既要去村里出工挣工分,哪还有精力开荒?但幺舅还是坚持,于是,就忙忙碌碌的在后山开荒种南瓜和包谷。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天蒙蒙亮幺舅就起床。趁孩子们睡得正香时,他扛着锄头,拿着砍刀,朝屋后喀斯特小石山而去。

幺舅家住在万峰林深处则戎乡毛草坪,四周都是喀斯特石山,奇形怪状的石头矗立着。在石头多,泥土少且长满野草和小树荒芜的石山里,硬是被割划出许多大大小小的豆腐块沙地。

路不平,地干燥,开荒十分不易。幺舅个子小,力气小,扛起大锤抡石头时,汗水湿透后背。有时汗水模糊了视线,双手被带刺的树刮伤。艰难地处理完野草和小树后,开垦也是挖一阵歇一阵,天亮时才挖那么一点点。中午,他也顶着烈日挥舞着大锤,继续开荒,大锤撞击磐石“哐哐”声在喀斯特深山回荡......一日下来,开垦进度非常缓慢。幺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孩子入睡后,他也去开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幺舅硬是在石缝中将一块块梯地开垦出来。

在那艰苦岁月里,幺舅手上磨出很多血泡,脸巴黝黑,额头上添了很多新皱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幺舅的付出未白费,春季里种下南瓜和包谷,石山上一片绿油油的南瓜藤和亭亭玉立的包谷,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秋天,地里黄灿灿的南瓜,惹人喜爱。把南瓜背回家,将南瓜做成南瓜饭、南瓜粥、南瓜饼.....变着戏法给孩子们吃。吃不完的南瓜储藏牛圈房、猪圈房里,待冬季或无粮之时,取出来填饱肚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幺舅生活的70、80年代直至90年代的几十个春秋里,南瓜是幺舅家餐桌上的主食,也是犒劳家人们最好食品。

直到现在,在幺舅家猪圈房里,每年仍贮藏大大小小黄灿灿的南瓜。只不过这些南瓜多数是用来喂猪,到煮猪食时候,幺舅会钻进猪圈房里捡一背箩南瓜,将南瓜划开,砍碎,最后掺着其它猪食一同放进大锅里煮。当然,幺舅常常会挑选出最好的南瓜做成南瓜汤或南瓜饼,供中餐食用。晚上,幺舅将晒干的南瓜籽用柴火翻炒,香喷喷的瓜籽香味在乡村飘逸,惹得大家垂涎三尺,大家不顾烫手就将瓜籽抓在手心里,迫不及待地嗑起来。

因幺舅家深居万峰林深山,在过去那个艰苦岁月,人们都想奔出喀斯特大山。于是,我的母亲选择嫁到离家10多公里的泥山地带南盘江河畔。那时的南盘江沿岸,可种植水稻、甘蔗等经济作物,相比喀斯特深处的幺舅家,算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我们家种植甘蔗和水稻,很少种植南瓜。

第一次去幺舅家与南瓜亲密接触,是在幺舅那块开垦出来的南瓜地里。那是1980年秋季的一个星期六,放学回家,母亲说没菜吃,去幺舅家背点嫩的南瓜回来吃。我便与母亲步行三小时的崎岖石径路到幺舅家。沿着山路拐了又拐,走到幺舅家背后的石山,碰到正在摘南瓜的幺舅,只见他弯曲着身子翻开绿色瓜叶,摘着嫩嫩似滴水的南瓜,看到青翠欲滴的南瓜,我仿佛嗅到南瓜汤诱人的芳香,口水沾湿嘴唇。咽了咽口水,加快脚步前去帮忙。

我在家中排行老幺,平常很少下地干活,家里农活都是姐姐包揽,也很少到地里找菜。所以在满地都是南瓜藤里找瓜没经验,找不到南瓜。结果被幺舅说道一番:“一看就知道没干过农活,南瓜一般在瓜颠部位......”接着他弯下身子,在瓜地里忙碌着,一会儿就摘满一背箩嫩嫩的南瓜。看着幺舅利索的动作,我觉得简单,于是捞起衣袖,继续满地找南瓜,可就是找不见几个,动作是那样笨拙,更要命得是才摘了几个,大汗淋漓,腰酸背疼。我乏累的样子,被幺舅察觉到,他让我坐在石埂上休息,自己找。幺舅打开话匣子,讲述当年他开石山种南瓜的往事。

依稀记得,当时听到幺舅开荒种南瓜故事后,我全身充满力气,又去满地摘南瓜,一直装满两背箩。幺舅背着南瓜回家后,煮了一锅素南瓜,我狼吞虎咽,吃得甚香。

现在,幺舅种的南瓜,已好久没吃过了,确切地说,应该几十个年头了。连最后一次吃幺舅种的南瓜,也是二十年前暑假的事了。那时,我高三毕业,考上大学,同妈妈去幺舅家报喜。幺舅做了我喜欢吃的南瓜饼,同幺舅辞别时,幺舅摸着我的头说:“终于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了,有出息了。”递给我一袋南瓜籽,还塞给我五十元钱。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情景,至今无法忘怀。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徒步万峰林时,总能看到黄灿灿的南瓜和饱满的南瓜籽,似乎又嗅到幺舅家南瓜味道。在外出就餐时,总会毫不吝啬点一份南瓜饼或南瓜汤,品味南瓜香甜柔软的味道。吃着南瓜,忆苦思甜,眼眸湿润,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味道,迷迷糊糊产生错觉:似乎又回到那悠悠岁月,眼前依稀浮现幺舅家喀斯特深处漫山遍野黄灿灿的南瓜。


作者简介:罗振,贵州省兴义市,70后人,教育工作者,《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曾编辑《兴义教育》40期300多万字。多年来,在《西南当代作家》《贵州文学》《贵州日报》《贵州教育报》《贵州民族报》《黔西南日报》等媒体、杂志发表通讯、散文等作品600篇以上,上百万字,多次在省州市征文比赛中获奖。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罗振‖《粽子飘香》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罗振 ‖《南瓜味道》

罗振 ‖《南瓜味道》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5-17 11:44    [原创]

记忆深处,幺舅家南瓜特有味道。南瓜承载的往事,是那般沉重,久久难以释怀。

幺舅家的南瓜往事,得从1970年说起。当时生活条件甚是艰苦,幺舅娶幺舅嬢时,舅嬢唯一嫁妆就是一袋用工分换来的南瓜籽。

婚后,南瓜籽一直压在柜子底,未舍得吃。幺舅是一个编织匠,每天从大山深处砍来野竹,编织成簸箕、提篮等竹制品赶乡场卖,赚小钱虽不多,但生活尚可勉强应付。一年后,孩子呱呱坠地,幺舅赚的小钱,养不了这个家,日子捉襟见肘。幺舅白天去村里干农活挣工分,晚上熬夜编织竹器,生活状况虽有好转,但远不够一家子吃。到半夜,孩子经常被饿得哇哇大哭。这时幺舅强忍泪水,抱着哄着孩子入梦乡,等孩子入睡后,他常常泪流满面。

孩子吃不饱,穿不好,幺舅经常彻夜未眠。一夜,幺舅梦见舅嬢出嫁时带来的嫁妆——那一袋南瓜籽。第二日,想到一个办法,去屋后喀斯特深山开荒种南瓜。幺舅将想法告诉家人。幺舅嬢想了想,只对他说一句话:“开荒地既可种南瓜,又可种包谷,的确是个好办法,但你少熬夜编簸箕,不能累坏自己身体。”是的,幺舅嬢考虑是有道理的。幺舅既要去村里出工挣工分,哪还有精力开荒?但幺舅还是坚持,于是,就忙忙碌碌的在后山开荒种南瓜和包谷。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天蒙蒙亮幺舅就起床。趁孩子们睡得正香时,他扛着锄头,拿着砍刀,朝屋后喀斯特小石山而去。

幺舅家住在万峰林深处则戎乡毛草坪,四周都是喀斯特石山,奇形怪状的石头矗立着。在石头多,泥土少且长满野草和小树荒芜的石山里,硬是被割划出许多大大小小的豆腐块沙地。

路不平,地干燥,开荒十分不易。幺舅个子小,力气小,扛起大锤抡石头时,汗水湿透后背。有时汗水模糊了视线,双手被带刺的树刮伤。艰难地处理完野草和小树后,开垦也是挖一阵歇一阵,天亮时才挖那么一点点。中午,他也顶着烈日挥舞着大锤,继续开荒,大锤撞击磐石“哐哐”声在喀斯特深山回荡......一日下来,开垦进度非常缓慢。幺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孩子入睡后,他也去开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幺舅硬是在石缝中将一块块梯地开垦出来。

在那艰苦岁月里,幺舅手上磨出很多血泡,脸巴黝黑,额头上添了很多新皱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幺舅的付出未白费,春季里种下南瓜和包谷,石山上一片绿油油的南瓜藤和亭亭玉立的包谷,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秋天,地里黄灿灿的南瓜,惹人喜爱。把南瓜背回家,将南瓜做成南瓜饭、南瓜粥、南瓜饼.....变着戏法给孩子们吃。吃不完的南瓜储藏牛圈房、猪圈房里,待冬季或无粮之时,取出来填饱肚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幺舅生活的70、80年代直至90年代的几十个春秋里,南瓜是幺舅家餐桌上的主食,也是犒劳家人们最好食品。

直到现在,在幺舅家猪圈房里,每年仍贮藏大大小小黄灿灿的南瓜。只不过这些南瓜多数是用来喂猪,到煮猪食时候,幺舅会钻进猪圈房里捡一背箩南瓜,将南瓜划开,砍碎,最后掺着其它猪食一同放进大锅里煮。当然,幺舅常常会挑选出最好的南瓜做成南瓜汤或南瓜饼,供中餐食用。晚上,幺舅将晒干的南瓜籽用柴火翻炒,香喷喷的瓜籽香味在乡村飘逸,惹得大家垂涎三尺,大家不顾烫手就将瓜籽抓在手心里,迫不及待地嗑起来。

因幺舅家深居万峰林深山,在过去那个艰苦岁月,人们都想奔出喀斯特大山。于是,我的母亲选择嫁到离家10多公里的泥山地带南盘江河畔。那时的南盘江沿岸,可种植水稻、甘蔗等经济作物,相比喀斯特深处的幺舅家,算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我们家种植甘蔗和水稻,很少种植南瓜。

第一次去幺舅家与南瓜亲密接触,是在幺舅那块开垦出来的南瓜地里。那是1980年秋季的一个星期六,放学回家,母亲说没菜吃,去幺舅家背点嫩的南瓜回来吃。我便与母亲步行三小时的崎岖石径路到幺舅家。沿着山路拐了又拐,走到幺舅家背后的石山,碰到正在摘南瓜的幺舅,只见他弯曲着身子翻开绿色瓜叶,摘着嫩嫩似滴水的南瓜,看到青翠欲滴的南瓜,我仿佛嗅到南瓜汤诱人的芳香,口水沾湿嘴唇。咽了咽口水,加快脚步前去帮忙。

我在家中排行老幺,平常很少下地干活,家里农活都是姐姐包揽,也很少到地里找菜。所以在满地都是南瓜藤里找瓜没经验,找不到南瓜。结果被幺舅说道一番:“一看就知道没干过农活,南瓜一般在瓜颠部位......”接着他弯下身子,在瓜地里忙碌着,一会儿就摘满一背箩嫩嫩的南瓜。看着幺舅利索的动作,我觉得简单,于是捞起衣袖,继续满地找南瓜,可就是找不见几个,动作是那样笨拙,更要命得是才摘了几个,大汗淋漓,腰酸背疼。我乏累的样子,被幺舅察觉到,他让我坐在石埂上休息,自己找。幺舅打开话匣子,讲述当年他开石山种南瓜的往事。

依稀记得,当时听到幺舅开荒种南瓜故事后,我全身充满力气,又去满地摘南瓜,一直装满两背箩。幺舅背着南瓜回家后,煮了一锅素南瓜,我狼吞虎咽,吃得甚香。

现在,幺舅种的南瓜,已好久没吃过了,确切地说,应该几十个年头了。连最后一次吃幺舅种的南瓜,也是二十年前暑假的事了。那时,我高三毕业,考上大学,同妈妈去幺舅家报喜。幺舅做了我喜欢吃的南瓜饼,同幺舅辞别时,幺舅摸着我的头说:“终于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了,有出息了。”递给我一袋南瓜籽,还塞给我五十元钱。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情景,至今无法忘怀。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徒步万峰林时,总能看到黄灿灿的南瓜和饱满的南瓜籽,似乎又嗅到幺舅家南瓜味道。在外出就餐时,总会毫不吝啬点一份南瓜饼或南瓜汤,品味南瓜香甜柔软的味道。吃着南瓜,忆苦思甜,眼眸湿润,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味道,迷迷糊糊产生错觉:似乎又回到那悠悠岁月,眼前依稀浮现幺舅家喀斯特深处漫山遍野黄灿灿的南瓜。


作者简介:罗振,贵州省兴义市,70后人,教育工作者,《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曾编辑《兴义教育》40期300多万字。多年来,在《西南当代作家》《贵州文学》《贵州日报》《贵州教育报》《贵州民族报》《黔西南日报》等媒体、杂志发表通讯、散文等作品600篇以上,上百万字,多次在省州市征文比赛中获奖。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罗振‖《粽子飘香》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