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罗振‖《粽子飘香》

罗振‖《粽子飘香》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6-10 14:08    [原创]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时节,又是一年棕子飘香。

流光易逝,时光匆匆。一眨眼,又到每年粽子飘香时。漫步在街头菜市,闻到粽子香味。味蕾蠕动,思维随动,不觉掀起情感波澜,思绪又回到儿时端午节,到坡地割艾草、挖茅草细芯、吃棕子.....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字里行间飘荡着端午粽子香。

“她从柳暗花明、细雨如丝的江南走来,从绿荫如盖、柳树含烟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地凝眸中走来......”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描写,深情赞美,生动逼真,入木三分,堪称就是儿时家乡端午节的写照。


微信图片_20210610093956(1).jpg


家乡南盘江农村,家家户户门前种粽叶,粽叶醇厚芳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心旷神怡。此时,随着初夏莅临,漫山遍野芭蕉也凑热闹,黄灿灿的芭蕉果挂满树梢,这一切,宣告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

记忆中,家乡端午节过的质朴,简单。没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舟,没有喝雄黄酒的民俗,也没有琳琅满目香气扑鼻的香包,就连粽子也仅仅是用糯玉米制作的黄粑和独具特色的马蹄粽子。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八宝、豆沙、肉、胡萝卜等馅的粽子,就算如此也未减淡我对端午的钟爱。也许是从小固定了的口味,也许是倔强认为黄粑和马蹄粽子好吃。现在,每到端午节时,我依然只钟情于黄粑和马蹄粽子,因为只有这种味道才是家乡味道,才是妈妈的味道。

小时生活贫瘠,但端午是繁华的,丰富的。那时对每一个节日都是一种期盼,端午节自然也是狂欢盛会,在端午节那天,我们吃的是黄粑和马蹄粽。

端午节早上,吃黄粑。黄粑在我们小时候也叫“狗添粑”。节前,母亲从芭蕉树上砍下大张的芭蕉叶,洗净阴干撕成小块备用。当天早上,我们用前晚母亲泡好的糯玉米在土磨上磨,将磨出来的玉米浆搅拌上冬天熬的红糖,然后用芭蕉叶包成条形,放在筛子里,端到大锅中用柴火蒸一小时出锅,芭蕉叶和糯玉米香味交融在一起,奇香无比。因糯玉米紧粘芭蕉叶上,食用时用嘴去舔,所以亲切称为“狗舔粑。”

早上吃过黄粑,中午开始准备下午吃的马蹄粽子,马蹄粽子才是端午节重头戏。

在做马蹄粽子前,母亲会讲述马蹄粽子的来历。

据母亲讲,马蹄粽粑起源于古时候南盘江岸边一个叫吉岭的布依村寨,寨子里有个叫黄阿才的青年,他父亲早世,只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阿才对母亲非常孝顺,怕母亲一人在家闷着,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都背着母亲同去。而每一次他都带着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放在身边,让母亲饿了吃。

阿才母子的这一举动被山上一只猴子觉察,有一次,趁阿才到山那边砍柴,猴子悄悄溜到母亲身边,把一大包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抢走了。母亲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看着猴子抢走糯米饭。一连几次都这样,阿才感到无可奈何。有一天早上,阿才又同往常一样,大清早就起来帮母亲做好糯米饭放在灶台上,一只猫不小心把糯米饭蹭倒在灶前的糯米稻谷谷灰里。阿才看到沾了糯米谷灰的饭觉得可惜,就拾起来,并顺手用家门口的粽叶包好带上山。

当天早上,猴子又来偷吃糯米饭,当猴子打开粽叶包的糯米饭后,看见沾了灰的黑色糯米饭,以为阿才在糯米饭里下了毒,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夭夭。中午,母女俩打开糯米饭,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开来,母女吃着糯米饭感到比以前的还要香甜。

从此,阿才和母亲上山砍柴,都带着糯米谷灰做的糯米饭,再不用担心猴子把糯米饭抢走。后来,这一代的布依人都学着阿才,家家户户学做谷灰糯米饭。再后来,人们又在糯米饭中加入胡椒、花椒、腊肉等食材,并用粽叶包成马蹄形,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布依马蹄粽子。

母亲讲述完马蹄粽子来历后,我们便开始做马蹄粽子。

母亲从房间翻出前几天收割好的粽叶,那时的粽叶是从大山里采来的野生粽叶,有韧性,且越老越香。包粽子用的不是麻绳或塑料绳,是上一年收割糯米时精挑细拣匀净的稻草。

当天,母亲会叫上我带上抹布和她一道去河边清洗粽叶和稻草。稻草要用水浸泡一下,让它更具韧性。河其实不能称之为河,叫小溪才贴切。溪水是高山森林处涓涓而流汇成的,端午的溪水清凉透彻,鹅卵石光滑,有的长出许多青苔,顽皮的儿时呀,就在溪水里嬉戏着,翻螃蟹……

粽叶洗净晾干,就包粽子了。当时生活条件差,包粽子只有糯米和自己种的花生。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上年收割糯稻谷时的谷草,将谷草烧成灰,用谷草灰与糯米拌均匀,放在大铁锅里翻炒,炒香后,用粽叶包上糯米和花生,再用稻草绳捆紧。这样,一个个像马脚杆似的马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煮粽子是下午或晚上,农村的锅很大,家家户户将马蹄粽子放在锅里,炊烟冉冉升起,乡间荡漾着粽子香味。煮熟的粽子马上吃不好吃,要放在锅里闷一会儿,揭开锅,捞起,沥干水分,留着余温的粽子才有回味。剥开轻咬一口,满齿留着天然粽叶和糯米的清香。这是家乡粽子味道,妈妈的味道。

老家端午节风俗除吃粽子外,还有插艾叶、挖中药等习俗。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农村的老规矩。小时候,端午节那天,母亲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到山上采回一大把艾草和茅草细芯等不知名中药,在大门两侧挂上艾草,再用茅草细芯熬一锅腊肉。叮嘱我们一定要吃点她挖回来的中药,这样一家人身体才健康平安。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每到端午季,母亲做的粽子香味就会萦绕在心中。

粽子飘香,艾草青青,又是粽子飘香时。遥远的记忆似乎被时光碾碎而掩埋在尘埃里,但是沉积数千年的端午文化却被人们一次次修复。端午传说中,除了是为纪念一份忘却的记忆,还有就是人们相互祝福,也是亲人们情感交流的一个驿站。

又到粽子飘香时,在品尝佳味与家人团聚时刻,依然用文字续写着沉浮在岁月长河里的英灵。是屈原、伍子胥,还有孝女曹娥等他们,用自己生命捍卫中华民族的气节,铸造中华民族的正气,正所谓:“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这情愫,就该让我们去记住,去传承。

粽子飘香,端午已至。果园里桃子红了,田里稻苗转青了,院里小燕在果树上嬉闹。儿时的端午节虽没有城里霓虹灯的繁华,但粽子香味,依然牵动着大家的心。

诚然,美好的记忆不曾失落,就像端午时门上的艾草、粽子的香味、朋友的祝福,还有一代代沿袭的故事……在人类记忆长河中永是那样鲜活,耐人寻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前,吟诵着《离骚》,闻着粽子香味。忆屈原,说秋瑾,话端午,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给父亲过没有父亲的生日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罗振‖《粽子飘香》

罗振‖《粽子飘香》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6-10 14:08    [原创]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时节,又是一年棕子飘香。

流光易逝,时光匆匆。一眨眼,又到每年粽子飘香时。漫步在街头菜市,闻到粽子香味。味蕾蠕动,思维随动,不觉掀起情感波澜,思绪又回到儿时端午节,到坡地割艾草、挖茅草细芯、吃棕子.....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字里行间飘荡着端午粽子香。

“她从柳暗花明、细雨如丝的江南走来,从绿荫如盖、柳树含烟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地凝眸中走来......”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描写,深情赞美,生动逼真,入木三分,堪称就是儿时家乡端午节的写照。


微信图片_20210610093956(1).jpg


家乡南盘江农村,家家户户门前种粽叶,粽叶醇厚芳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心旷神怡。此时,随着初夏莅临,漫山遍野芭蕉也凑热闹,黄灿灿的芭蕉果挂满树梢,这一切,宣告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

记忆中,家乡端午节过的质朴,简单。没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舟,没有喝雄黄酒的民俗,也没有琳琅满目香气扑鼻的香包,就连粽子也仅仅是用糯玉米制作的黄粑和独具特色的马蹄粽子。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八宝、豆沙、肉、胡萝卜等馅的粽子,就算如此也未减淡我对端午的钟爱。也许是从小固定了的口味,也许是倔强认为黄粑和马蹄粽子好吃。现在,每到端午节时,我依然只钟情于黄粑和马蹄粽子,因为只有这种味道才是家乡味道,才是妈妈的味道。

小时生活贫瘠,但端午是繁华的,丰富的。那时对每一个节日都是一种期盼,端午节自然也是狂欢盛会,在端午节那天,我们吃的是黄粑和马蹄粽。

端午节早上,吃黄粑。黄粑在我们小时候也叫“狗添粑”。节前,母亲从芭蕉树上砍下大张的芭蕉叶,洗净阴干撕成小块备用。当天早上,我们用前晚母亲泡好的糯玉米在土磨上磨,将磨出来的玉米浆搅拌上冬天熬的红糖,然后用芭蕉叶包成条形,放在筛子里,端到大锅中用柴火蒸一小时出锅,芭蕉叶和糯玉米香味交融在一起,奇香无比。因糯玉米紧粘芭蕉叶上,食用时用嘴去舔,所以亲切称为“狗舔粑。”

早上吃过黄粑,中午开始准备下午吃的马蹄粽子,马蹄粽子才是端午节重头戏。

在做马蹄粽子前,母亲会讲述马蹄粽子的来历。

据母亲讲,马蹄粽粑起源于古时候南盘江岸边一个叫吉岭的布依村寨,寨子里有个叫黄阿才的青年,他父亲早世,只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阿才对母亲非常孝顺,怕母亲一人在家闷着,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都背着母亲同去。而每一次他都带着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放在身边,让母亲饿了吃。

阿才母子的这一举动被山上一只猴子觉察,有一次,趁阿才到山那边砍柴,猴子悄悄溜到母亲身边,把一大包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抢走了。母亲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看着猴子抢走糯米饭。一连几次都这样,阿才感到无可奈何。有一天早上,阿才又同往常一样,大清早就起来帮母亲做好糯米饭放在灶台上,一只猫不小心把糯米饭蹭倒在灶前的糯米稻谷谷灰里。阿才看到沾了糯米谷灰的饭觉得可惜,就拾起来,并顺手用家门口的粽叶包好带上山。

当天早上,猴子又来偷吃糯米饭,当猴子打开粽叶包的糯米饭后,看见沾了灰的黑色糯米饭,以为阿才在糯米饭里下了毒,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夭夭。中午,母女俩打开糯米饭,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开来,母女吃着糯米饭感到比以前的还要香甜。

从此,阿才和母亲上山砍柴,都带着糯米谷灰做的糯米饭,再不用担心猴子把糯米饭抢走。后来,这一代的布依人都学着阿才,家家户户学做谷灰糯米饭。再后来,人们又在糯米饭中加入胡椒、花椒、腊肉等食材,并用粽叶包成马蹄形,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布依马蹄粽子。

母亲讲述完马蹄粽子来历后,我们便开始做马蹄粽子。

母亲从房间翻出前几天收割好的粽叶,那时的粽叶是从大山里采来的野生粽叶,有韧性,且越老越香。包粽子用的不是麻绳或塑料绳,是上一年收割糯米时精挑细拣匀净的稻草。

当天,母亲会叫上我带上抹布和她一道去河边清洗粽叶和稻草。稻草要用水浸泡一下,让它更具韧性。河其实不能称之为河,叫小溪才贴切。溪水是高山森林处涓涓而流汇成的,端午的溪水清凉透彻,鹅卵石光滑,有的长出许多青苔,顽皮的儿时呀,就在溪水里嬉戏着,翻螃蟹……

粽叶洗净晾干,就包粽子了。当时生活条件差,包粽子只有糯米和自己种的花生。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上年收割糯稻谷时的谷草,将谷草烧成灰,用谷草灰与糯米拌均匀,放在大铁锅里翻炒,炒香后,用粽叶包上糯米和花生,再用稻草绳捆紧。这样,一个个像马脚杆似的马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煮粽子是下午或晚上,农村的锅很大,家家户户将马蹄粽子放在锅里,炊烟冉冉升起,乡间荡漾着粽子香味。煮熟的粽子马上吃不好吃,要放在锅里闷一会儿,揭开锅,捞起,沥干水分,留着余温的粽子才有回味。剥开轻咬一口,满齿留着天然粽叶和糯米的清香。这是家乡粽子味道,妈妈的味道。

老家端午节风俗除吃粽子外,还有插艾叶、挖中药等习俗。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农村的老规矩。小时候,端午节那天,母亲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到山上采回一大把艾草和茅草细芯等不知名中药,在大门两侧挂上艾草,再用茅草细芯熬一锅腊肉。叮嘱我们一定要吃点她挖回来的中药,这样一家人身体才健康平安。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每到端午季,母亲做的粽子香味就会萦绕在心中。

粽子飘香,艾草青青,又是粽子飘香时。遥远的记忆似乎被时光碾碎而掩埋在尘埃里,但是沉积数千年的端午文化却被人们一次次修复。端午传说中,除了是为纪念一份忘却的记忆,还有就是人们相互祝福,也是亲人们情感交流的一个驿站。

又到粽子飘香时,在品尝佳味与家人团聚时刻,依然用文字续写着沉浮在岁月长河里的英灵。是屈原、伍子胥,还有孝女曹娥等他们,用自己生命捍卫中华民族的气节,铸造中华民族的正气,正所谓:“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这情愫,就该让我们去记住,去传承。

粽子飘香,端午已至。果园里桃子红了,田里稻苗转青了,院里小燕在果树上嬉闹。儿时的端午节虽没有城里霓虹灯的繁华,但粽子香味,依然牵动着大家的心。

诚然,美好的记忆不曾失落,就像端午时门上的艾草、粽子的香味、朋友的祝福,还有一代代沿袭的故事……在人类记忆长河中永是那样鲜活,耐人寻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前,吟诵着《离骚》,闻着粽子香味。忆屈原,说秋瑾,话端午,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给父亲过没有父亲的生日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