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罗振‖《你好李焕英》隐藏的教育道理

罗振‖《你好李焕英》隐藏的教育道理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4-21 20:30    [原创]


笑与泪背后的教育观

——《你好李焕英》隐藏的教育道理

罗    振


今年,众人在为《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作品点赞,大家被电影中李焕英对孩子养育的爱和智慧所感动。尤其是那句“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这是一部“情感力量”最浓烈的电影作品,也是唯一一部可以带着父母“无缝”观看的真人电影,尤其是贾玲通过穿越的方式来帮助母亲“改变人生。”看完之后,笑中有泪,泪中有笑。

那么,问题来了。《你好李焕英》隐藏的教育道理,你看懂了吗?

贾玲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好,身为人师,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个个优秀。在从教生涯中,遇到过很多成绩好的学生,也遇到过成绩中等或很差的学生,不论哪一种学生,他们都需要《你好李焕英》中“以人为本”式教育、赞赏式教育、乐观式教育、陪伴式教育等爱的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是作品折射的另一主题 。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和父母,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这类教师和父母给予孩子的往往是压迫感十足、喘不过气的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教育的爱多一些轻松,少一些伤害呢?《你好李焕英》中就诠释了这些道理。

“以人为本”式的教育。“妈妈只希望女儿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这句台词在剧情里多次出现,与传统教育价值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定要像别人家孩子那样或一定要比别人家孩子强”等理念形成强烈鲜明对比。

当今社会,“填鸭式”教育给孩子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成绩至上的观念给孩子很大压力,让孩子失去了笑容。让我们不禁怀疑,快乐教育和成就孩子,真不能共存吗?

赞赏式教育。当女儿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很一般,李焕英并没有对她进行“贬低”,而是积极给出教育观点:首先肯定女儿的成绩,其次跟着女儿一起憧憬未来。

当女儿觉得自己很失败,为没有考上“正儿八经”的大学而感到没有出息时,妈妈对女儿的负面情绪很敏感,第一时间反问“谁说你没出息了?”女儿及时改口“我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子女都是非常在意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评价积极正向,对孩子是一种莫大力量鼓励。

这种赞赏式教育应该是所有人孩子向往的教育方式,反观当下我们一些教师和家长,在孩子考试成绩退步时,张嘴就说:你咋这么没出息?往好了想是激将法,往坏了想就是让孩子顺着没出息的路走下去。

“不攀比”教育。李焕英不会用自己女儿的缺点与其他人相比,这种“不攀比”教育直接扇了那些总是把“你看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的教师和父母一记响亮耳光,尤其值得这类教师和父母学习。“攀比”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乐观式教育。作品中,至始至终李焕英给观众印象是“微笑”的,无论是面对逆境还是顺境,即便是女儿直呼其姓名,她也是微笑应对。这种乐观式教育,一直感染着女儿,最终养成同样乐观向上的“贾玲”。反观一些家长,将工作和生活中不良情绪带入家庭教育中,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就连好的学习氛围都无法帮助营造。

陪伴式教育。陪伴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焕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面对年幼的女儿还是长大的女儿,她都给予足够的陪伴。而如今,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时间少,除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外,有时连家长会都请假不参加。多进行陪伴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兴趣、习惯养成好处甚多。

换位思考教育。穿越回去的李焕英,知道“表妹”晓玲良苦用心是“让妈妈高兴一次”,所以各种场合配合女儿,表现得非常开心,让女儿有一种成就感,弥补了女儿人生最大的缺憾。这里是对天下父母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讨好父母的小心思,善于满足甚至迎合孩子的良苦用心,不吝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高兴”,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他(她)自身价值。

孩子学会撒谎,该怎么办?影片中当贾晓玲的假录取通知书被拆穿后,妈妈回应不是观众所担心的愤怒或失望,甚至没有批评。妈妈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和一颗包容心宽慰孩子愧疚之情,平复她的忐忑,也让她有充分的自我反思和改变。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正是无数次这样理解和正面教育,让贾晓玲能够保全自尊,同时也保全了自我成长和勇于探索的内驱力。

当孩子撒谎了,家长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撒谎行为背后的动机、心理需求,用善意回应孩子的脆弱和无助,协助孩子完善自我教育。

真情实感教育。仅看《你好李焕英》介绍,就觉得非常感人。贾玲把故事创作成一个小品的时候,我们当时看到贾玲一直泪流满面,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正好需要这样一种真感情。贾玲把她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甚至遗憾拍成了一部电影作品,电影作品的前半部分让我们笑,但到后半部表达主题的时候,让我们哭的泪流满面。因为,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观众。

平时,看到太多搞笑画面。有时,在生活、工作压力下,我们强颜欢笑,表现得非常坚强。可是,只有在母爱父爱等真情实感面前,我们就一定会发自内心的泪流满面,且是一种抑制不了的情感爆发。

贾玲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好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也具有真情实感,因为在学生习作中需要真感情,只有打动自己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

从事教育二十多年,发现现在的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情实感,故写不出作文,更谈不上优秀的作文。不论哪一种学生,我们都需要他们有真感情,要有真感情,不能只懂得读书,不能只懂得做生意或从事别的职业,不能只懂得一些精明的为人处世方法,更重要的是不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作品中才能表现出百善孝为先、父慈母爱、家庭温暖及家国情怀等传统美德。唯有懂得真情实感,才能写好作文,才能做一个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好李焕英》这部作品也许不算是最经典的一部作品,它让我们笑让我们哭。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从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中,诠释了教育的真谛,读懂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大道理。

谨以此文,祝素质教育开花结果,祝天下孩子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美好。

依然用这句话结尾“我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罗振 ‖《南瓜味道》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罗振‖《你好李焕英》隐藏的教育道理

罗振‖《你好李焕英》隐藏的教育道理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4-21 20:30    [原创]


笑与泪背后的教育观

——《你好李焕英》隐藏的教育道理

罗    振


今年,众人在为《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作品点赞,大家被电影中李焕英对孩子养育的爱和智慧所感动。尤其是那句“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这是一部“情感力量”最浓烈的电影作品,也是唯一一部可以带着父母“无缝”观看的真人电影,尤其是贾玲通过穿越的方式来帮助母亲“改变人生。”看完之后,笑中有泪,泪中有笑。

那么,问题来了。《你好李焕英》隐藏的教育道理,你看懂了吗?

贾玲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好,身为人师,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个个优秀。在从教生涯中,遇到过很多成绩好的学生,也遇到过成绩中等或很差的学生,不论哪一种学生,他们都需要《你好李焕英》中“以人为本”式教育、赞赏式教育、乐观式教育、陪伴式教育等爱的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是作品折射的另一主题 。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和父母,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这类教师和父母给予孩子的往往是压迫感十足、喘不过气的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教育的爱多一些轻松,少一些伤害呢?《你好李焕英》中就诠释了这些道理。

“以人为本”式的教育。“妈妈只希望女儿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这句台词在剧情里多次出现,与传统教育价值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定要像别人家孩子那样或一定要比别人家孩子强”等理念形成强烈鲜明对比。

当今社会,“填鸭式”教育给孩子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成绩至上的观念给孩子很大压力,让孩子失去了笑容。让我们不禁怀疑,快乐教育和成就孩子,真不能共存吗?

赞赏式教育。当女儿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很一般,李焕英并没有对她进行“贬低”,而是积极给出教育观点:首先肯定女儿的成绩,其次跟着女儿一起憧憬未来。

当女儿觉得自己很失败,为没有考上“正儿八经”的大学而感到没有出息时,妈妈对女儿的负面情绪很敏感,第一时间反问“谁说你没出息了?”女儿及时改口“我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子女都是非常在意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评价积极正向,对孩子是一种莫大力量鼓励。

这种赞赏式教育应该是所有人孩子向往的教育方式,反观当下我们一些教师和家长,在孩子考试成绩退步时,张嘴就说:你咋这么没出息?往好了想是激将法,往坏了想就是让孩子顺着没出息的路走下去。

“不攀比”教育。李焕英不会用自己女儿的缺点与其他人相比,这种“不攀比”教育直接扇了那些总是把“你看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的教师和父母一记响亮耳光,尤其值得这类教师和父母学习。“攀比”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乐观式教育。作品中,至始至终李焕英给观众印象是“微笑”的,无论是面对逆境还是顺境,即便是女儿直呼其姓名,她也是微笑应对。这种乐观式教育,一直感染着女儿,最终养成同样乐观向上的“贾玲”。反观一些家长,将工作和生活中不良情绪带入家庭教育中,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就连好的学习氛围都无法帮助营造。

陪伴式教育。陪伴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焕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面对年幼的女儿还是长大的女儿,她都给予足够的陪伴。而如今,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时间少,除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外,有时连家长会都请假不参加。多进行陪伴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兴趣、习惯养成好处甚多。

换位思考教育。穿越回去的李焕英,知道“表妹”晓玲良苦用心是“让妈妈高兴一次”,所以各种场合配合女儿,表现得非常开心,让女儿有一种成就感,弥补了女儿人生最大的缺憾。这里是对天下父母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讨好父母的小心思,善于满足甚至迎合孩子的良苦用心,不吝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高兴”,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他(她)自身价值。

孩子学会撒谎,该怎么办?影片中当贾晓玲的假录取通知书被拆穿后,妈妈回应不是观众所担心的愤怒或失望,甚至没有批评。妈妈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和一颗包容心宽慰孩子愧疚之情,平复她的忐忑,也让她有充分的自我反思和改变。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正是无数次这样理解和正面教育,让贾晓玲能够保全自尊,同时也保全了自我成长和勇于探索的内驱力。

当孩子撒谎了,家长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撒谎行为背后的动机、心理需求,用善意回应孩子的脆弱和无助,协助孩子完善自我教育。

真情实感教育。仅看《你好李焕英》介绍,就觉得非常感人。贾玲把故事创作成一个小品的时候,我们当时看到贾玲一直泪流满面,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正好需要这样一种真感情。贾玲把她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甚至遗憾拍成了一部电影作品,电影作品的前半部分让我们笑,但到后半部表达主题的时候,让我们哭的泪流满面。因为,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观众。

平时,看到太多搞笑画面。有时,在生活、工作压力下,我们强颜欢笑,表现得非常坚强。可是,只有在母爱父爱等真情实感面前,我们就一定会发自内心的泪流满面,且是一种抑制不了的情感爆发。

贾玲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好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也具有真情实感,因为在学生习作中需要真感情,只有打动自己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

从事教育二十多年,发现现在的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情实感,故写不出作文,更谈不上优秀的作文。不论哪一种学生,我们都需要他们有真感情,要有真感情,不能只懂得读书,不能只懂得做生意或从事别的职业,不能只懂得一些精明的为人处世方法,更重要的是不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作品中才能表现出百善孝为先、父慈母爱、家庭温暖及家国情怀等传统美德。唯有懂得真情实感,才能写好作文,才能做一个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好李焕英》这部作品也许不算是最经典的一部作品,它让我们笑让我们哭。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从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中,诠释了教育的真谛,读懂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大道理。

谨以此文,祝素质教育开花结果,祝天下孩子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美好。

依然用这句话结尾“我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  ‖  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罗振 ‖《南瓜味道》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