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百年前的一场名酒产区巨变

百年前的一场名酒产区巨变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贵州醇朱伟《今日头条》 | 2020-05-16 16:48    [转载]

老酒杂谈之八‖百年前的一场名酒产区巨变

微信图片_20200516083149.jpg

烧酒的知名产区原以北方为主,这与今天名酒产地多在贵州、四川大有不同。而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白酒行业迎来首轮巨变,这次变化的结果,是北方一些名酒产区的凋零,取而代之的是西南地区白酒产区的崛起。

这场巨变对今天的白酒行业或多或少有些借鉴意义,在此做些简单归纳,供行业爱好者研究。

一、战乱引发的行业大动荡。进入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对中国北方、东南沿海的侵略,客观上摧残了初具规模的当地烧酒酿造业。这里面受影响最大的是直隶高粱酒(白酒),曾经与山西汾酒并驾齐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的直隶高粱酒经此战乱,一蹶不振。1934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年鉴》中描述直隶烧酒行业之凋零,说“北方之高粱酒,因日本满铁中央试验所,采用新法,设厂制造,售价甚低,不能与其竞争,各糟坊相率倒闭。”今日读来,仍令人扼腕叹息。

二、东部地区遭受其它酒种的冲击。清末民初,中国国门大开,啤酒、葡萄酒等舶来品逐渐流行。这些西洋酒精饮料刚入国门,凭借工业化大生产的低成本、花哨的包装及新颖的营销方式,短时间内进入千家万户。而土产烧酒在这些酒种面前,就显得有些低端、落伍,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华商的经商手法还比较传统、单一,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东部烧酒产区的衰落。

三、传统经营模式造成的固步自封。如果说前两种原因是外因的话,则“前店后坊”模式下家族技艺的密不示人更是阻碍了烧酒行业的整体发展。《中国经济年鉴》中提到牛庄地区、天津地区、山东地区的高粱酒“久已著问于世,惜其制法,率多代相传受,秘不告人;千余年来,漫无改革。”因为酿造技艺的保守,缺乏交流,导致烧酒酿造技术裹足不前,最终渐趋没落。

和北方一些烧酒产区的凋零相反,这一时期西南的烧酒行业迎来了发展契机。西南地区本就有着较好的烧酒酿造功底,抗战爆发后,中国大量人才、资源迁居西南,加速了西南的崛起。据记载,仅四川泸州一地,抗战时期全年最大产量曾达1800余吨。特别是,外来酒种在民国时期尚未深入到西南地区,从而使得西南地区的传统酿酒行业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一场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行业巨变直到今天都影响着全国的白酒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以公私合营为主要模式,国家陆续在贵州、四川等地成立国营白酒厂(贵州醇酒厂成立于1950年,为全国首批国营酒厂之一),最终造成了今日白酒行业西南产区的兴盛局面。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贵州醇是黔西南人民的骄傲,不仅创造了“国”字号品牌,贡献了强大税收,而且缔造了被誉为“贵州清华北大”的兴义八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州醇景区和贵州知名医院兴义市人民医院,同时为社会培养了若干优秀的管理者,其管理理念和社会担当产生了深远影响。年轻的资深行业老兵——朱伟出任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无疑是黔西南人民关注的焦点。就当地一家文化公司而言,想力所能及为贵州醇做点事,于是产生了用网页专题的形式收集、分享各类有关“贵州醇动静”信息的做法,以方便让关注贵州醇的人们认知贵州醇、给力贵州醇。在此,鞠躬原创者!感谢关注者!致敬奋斗者!祝福贵州醇!


(文 | 朱伟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震撼全球的一次酒类盲品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百年前的一场名酒产区巨变

百年前的一场名酒产区巨变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贵州醇朱伟《今日头条》 | 2020-05-16 16:48    [转载]

老酒杂谈之八‖百年前的一场名酒产区巨变

微信图片_20200516083149.jpg

烧酒的知名产区原以北方为主,这与今天名酒产地多在贵州、四川大有不同。而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白酒行业迎来首轮巨变,这次变化的结果,是北方一些名酒产区的凋零,取而代之的是西南地区白酒产区的崛起。

这场巨变对今天的白酒行业或多或少有些借鉴意义,在此做些简单归纳,供行业爱好者研究。

一、战乱引发的行业大动荡。进入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对中国北方、东南沿海的侵略,客观上摧残了初具规模的当地烧酒酿造业。这里面受影响最大的是直隶高粱酒(白酒),曾经与山西汾酒并驾齐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的直隶高粱酒经此战乱,一蹶不振。1934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年鉴》中描述直隶烧酒行业之凋零,说“北方之高粱酒,因日本满铁中央试验所,采用新法,设厂制造,售价甚低,不能与其竞争,各糟坊相率倒闭。”今日读来,仍令人扼腕叹息。

二、东部地区遭受其它酒种的冲击。清末民初,中国国门大开,啤酒、葡萄酒等舶来品逐渐流行。这些西洋酒精饮料刚入国门,凭借工业化大生产的低成本、花哨的包装及新颖的营销方式,短时间内进入千家万户。而土产烧酒在这些酒种面前,就显得有些低端、落伍,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华商的经商手法还比较传统、单一,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东部烧酒产区的衰落。

三、传统经营模式造成的固步自封。如果说前两种原因是外因的话,则“前店后坊”模式下家族技艺的密不示人更是阻碍了烧酒行业的整体发展。《中国经济年鉴》中提到牛庄地区、天津地区、山东地区的高粱酒“久已著问于世,惜其制法,率多代相传受,秘不告人;千余年来,漫无改革。”因为酿造技艺的保守,缺乏交流,导致烧酒酿造技术裹足不前,最终渐趋没落。

和北方一些烧酒产区的凋零相反,这一时期西南的烧酒行业迎来了发展契机。西南地区本就有着较好的烧酒酿造功底,抗战爆发后,中国大量人才、资源迁居西南,加速了西南的崛起。据记载,仅四川泸州一地,抗战时期全年最大产量曾达1800余吨。特别是,外来酒种在民国时期尚未深入到西南地区,从而使得西南地区的传统酿酒行业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一场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行业巨变直到今天都影响着全国的白酒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以公私合营为主要模式,国家陆续在贵州、四川等地成立国营白酒厂(贵州醇酒厂成立于1950年,为全国首批国营酒厂之一),最终造成了今日白酒行业西南产区的兴盛局面。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贵州醇是黔西南人民的骄傲,不仅创造了“国”字号品牌,贡献了强大税收,而且缔造了被誉为“贵州清华北大”的兴义八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州醇景区和贵州知名医院兴义市人民医院,同时为社会培养了若干优秀的管理者,其管理理念和社会担当产生了深远影响。年轻的资深行业老兵——朱伟出任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无疑是黔西南人民关注的焦点。就当地一家文化公司而言,想力所能及为贵州醇做点事,于是产生了用网页专题的形式收集、分享各类有关“贵州醇动静”信息的做法,以方便让关注贵州醇的人们认知贵州醇、给力贵州醇。在此,鞠躬原创者!感谢关注者!致敬奋斗者!祝福贵州醇!


(文 | 朱伟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震撼全球的一次酒类盲品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