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学术 >
  • 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学生自杀原因及预防

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学生自杀原因及预防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系统心理咨询中心 兴义市教育局 | 2019-12-13 18:35    [原创]

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学生自杀原因及预防

兴义市教育系统心理咨询中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苑

兴义市教育局        罗振


很多人只知道每年9月10日是教师节,却不知道它还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什么会有这个日子,是因为自杀事件增多。

近年来,校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给家庭、社会、学校带来刻骨铭心悲痛和无可挽回的损失,自杀已经成为全球性社会公共健康问题。更为痛心的是,自杀正呈现低龄化,青少年自杀率逐年增长。综观这些初高中学生自杀事件,花儿一样的生命还未来得及绽放就黯然凋零,看着一桩桩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原因何在?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些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呢?

笔者在教育一线工作28年,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10年,在教师、行政多个岗位工作过,结合所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教师的层面上,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谈谈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原因及预防。


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个人因素。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教授写的题为《学生的空心病与时代的焦虑》文章指出,当前有30%的学生患“空心病”,他把这种病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乐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为抑郁症,但是所有药物和先进的仪器对他们都无效。他认为“空心病”是导致校园学生自杀的根源,这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人原因。

诗人艾略特《空心人》中写道:“生命如此漫长,在渴望和痉挛之间,在潜能和存在之间……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并非轰然落幕,而是郁郁而终。”这首诗描绘的就是现代人无聊、空虚与焦虑并存的生活状态。“空心人”患“空心病”,没有心的人失去灵魂,心里空荡荡,不但感受不到旁人,也感知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是社会因素。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心理不稳定,削弱了少部分人生存的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上升。我国目前正处文化转型、价值观念变迁的重要时期,往往会影响和冲击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削弱青少年生存能力、信心和意志,由此可能导致自杀率的增高。

再次是家庭因素。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家庭成员是否健康,家庭事务处理是否民主,这些都影响到青少年身心是否能健康的成长。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其中自杀的青少年所处家庭心理环境差,尤其是反映家庭亲密度和矛盾性两个指标上更加明显。正常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人带来最基本的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相反,畸形不良的家庭关系会给人留下长期的阴影和恐惧,因为家庭是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组织,父母长辈的言行对每一个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都是最深远最难以磨灭的。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与青少年自杀行为有一定相关性。过严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都会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有人就认为自己无用,对不起父母或怕遭父母的责备,因而选择自杀。溺爱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形成他们脆弱、依赖、自我中心等性格,增加遭遇挫折的机会,大大降低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时,青少年是否能从家庭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物质方面的支援,尤其是在遇到挫折等应激状况下,是否有来自家庭的良好社会支持是影响自杀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心理严重失衡的氛围中,又没有人和组织帮助他拂去阴影,极可能造成心理崩溃,甚至选择自杀。青少年选择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即缺乏社会支持力量,如果能够及时地从父母家庭获取这种有效支持,那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最后是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是青少年自杀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首先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学校只关注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只关心学生学业而忽视心理发展,只满足学生物质需要而忽视心理健康需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本可以被消灭于萌芽状态的青少年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自杀迹象没能被及时发现而酿成悲剧。另外,学校教育尚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正确引导和对青少年正确生命意识的培养。青少年自杀复杂原因背后,实际上是寻求一种关爱、平等与尊严,只是他们不清楚所采取的这种方式是结束了自己鲜活的生命。由此看来,教育青少年用客观的态度看待生命和死亡现象,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尊重生命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必要措施。

学业负担加重,学习环境的不愉快也将导致青少年自杀。这一原因正成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教学竞争机制的引入,考试分数、排名决定一切荣誉,高考独木桥优胜劣汰这一切都告诫学生要想出人头地只有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无疑将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另外,除学习本身的压力之外,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条件贫困,感情受挫,遭到人误解,患了自以为严重或难以启齿的疾病,以及老师不当的教学方式等因素均可导致学生产生紧张、焦虑、自卑、委屈、退缩、恐惧等心理问题或障碍,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各国文化、现代化科技快速发展,给古老的中华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让整个社会处在焦虑中,造成人们信仰与价值观的缺失,家长与学校完全没有 “静待花开”的耐心,家长、学校、社会的功利与焦虑,导致学生“空心病”,因此校园学生自杀事件,社会、家庭、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生存在着升学压力等原因而自杀,我们不能回避,而应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症下药,将学生自杀扼杀在萌芽状态。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干预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家庭的层面。“上高中了,交朋友没有用,只管学习,其它什么也不用管。”

“都什么时候了,还和同学出去玩,多耽误学习呀。”

“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班的那个谁谈恋爱成绩都下来了,你也给我多注意点,读书绝不允许谈恋爱,读书就好好读书。”

……很多父母们会经常说上面的话。

孩子一旦不接受家长们说的话,他们就开始埋怨孩子“叛逆。”其实孩子所谓的“叛逆,”是因为我们成年人觉得孩子变得和我们要求不相符所下的定义。事实上,这个阶段,是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时期,青少年在尝试独立,如果父母、老师要求过高,孩子又难以达到,就会让孩子迷失自我,让他们感受不到亲情和关爱,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于是他就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方向。

青春期是家长家庭养育方式的试金石,如果对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孩子青春期就会暴露出问题来。如果家长善于透过问题看到真相,正好是父母弥补之前对孩子教养不当的最佳时期。

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在机关单位工作的父亲,他诉说14岁的儿子不善于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了解下来,发现这位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贯简单粗暴,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儿子,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于是跟他说:“你孩子处在青春期,需要更多的支持、理解和关爱,要改变过去的相处方式,用民主、平等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与相处”。这位父亲说:“老师,我爱人要生二胎了,工作也忙,你看你要多少钱,你帮我把儿子搞定。”还有一位母亲来找我,她说“老师,我孩子跟他说什么都不听,老爱顶嘴,你说他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我要不要带他去看看心理医生,开点药给他吃?”

青少年的家长,要给予孩子民主、自由的发展空间,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该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们。一旦他们有反抗,还把过错推给他们,责怪他们不听话、不懂事,这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又何谈亲情与关爱。

二是学校层面。“多考一分,干掉一千人”。如徐凯文教授所说,空心病的罪魁祸首是教育。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串数字的魔咒,这串数字就是学习成绩,被强加了这种衡量自我的标准,便渐渐习惯把追求分数高低、工作业绩好坏、别人的要求当做人生意义。生活目标单纯而直接,就是为了这些,其它的一切都是无谓的消遣,很难在其中找到快乐的体验。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分数、业绩、别人的要求并不是自己想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浪费了真正去发现生活滋味的机会,于是整个人变得迷茫,整颗心变得空洞。人生意义很难用几句话概括,或许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但它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不必用语言描述,而是用心去感受,它可以是生活中一些散乱的碎片。

当学生思想行为出问题时,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品德”问题来处理,而是遵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他们挖掘思想根源,查找“病因,”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帮助,以“助人自助”为原则,通过改变学生内因达到改变不良行为为目的。

纵观今天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很多学校都办起寄宿制,以周假甚至月假的方式,让孩子有短暂时间与外界接触,与父母短暂的相聚,心灵长时间得不到亲情和大自然的滋养。因此,心灵需要被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滋养,如果没有生活细节,生命便失去应有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健康生活的良方,也是心理健康的良方”。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回归大自然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欣赏着大自然的美,赞美着大自然,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净化。在感受大自然绝妙美伦的同时,找到与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感觉,心灵得到洗涤,内心的阴霾也随之消失。

三是社会层面。国门全面开放,不同文化碰撞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变迁,让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和冲击,破坏了他们的社会支持与正常人际交往,削弱青少年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他们的心,而家长、学校、社会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束缚着他们,使有的孩子没有勇气摆脱传统与时代给予他的羁绊,由此可能导致自杀率增高。

各种新闻媒体对其它自杀事件的宣传报道,各种书籍、电视节目中对自杀的不当态度,也可能误导青少年心中留下错误的观点,认为自杀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基于这样的错误态度,在遇到冲突挫折时,青少年或许觉得自己处在极度的绝望之中,只有自我表现毁灭才是唯一的解脱方式。

四是个人层面。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很多人会躁动,这是因为“青春期综合症”的原因。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是一生中速度最快的时期,如雨后般春笋,而这种快速的发育成长,加上他们适应能力和心理防卫机制尚不成熟,会让青少年因特有的生理失衡而引发心理失衡。因此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心理失衡是“心理异常”现象,且它的表现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

青少年开始有主见,他们渴望自由、独立、平等和被尊重,期待他人的认同和肯定。青少年时期又是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所谓的自我认同又叫自我同一性,包括身份认同和性别认同。身份认同即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包含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性别认同或称性别同一性,即认识自己是生物学上的男人或女人。如果拒绝自己的性别,则会发生性别认同障碍,严重的则会形成“异性癖”,这是一种性心理障碍。


如何平稳度过青少年期,笔者建议。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自我形象以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和认识他人眼中的自己,客观的认识自己性格的优势与不足。

其次,善于与人沟通。敞开心扉,把心里的积郁向同学、朋友、家人、老师倾诉,也可通过谈话、电话、书信、网络交流等形式调整情绪,排解烦恼。也许你困惑的问题,他已经找到了答案。多和父母、老师交流,他们可以很好的给你指导。一些不好说出口的问题要敢于和信赖的朋友、老师、家人交流,这样不仅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还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很好的答案    

再次,学会调节心理冲动。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转移烦恼,多读一些自然科学和人物传记等有益的书籍,多参与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在此,通过这篇文章,想跟家长们说,陪伴孩子成长,是你们应尽的责任,而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获得健康成长的空间,父母要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通过学习影响孩子的成长。也温馨提示请家长们不要轻易带孩子去做心理测评或去市场上一些所谓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咨询,如果发现孩子确实有问题,可以先与市教育系统心理咨询中心联系,确实需要才去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卢梭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蠢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要由教育赐予我们,教育就是这样赐予人以全新的生命…..” 

教育孩子,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汉字密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甲骨文
  •   返回
  •  下一篇:心理咨询师张苑帮您度过“新冠疫情”关口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学术 >
  • 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学生自杀原因及预防

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学生自杀原因及预防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系统心理咨询中心 兴义市教育局 | 2019-12-13 18:35    [原创]

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学生自杀原因及预防

兴义市教育系统心理咨询中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苑

兴义市教育局        罗振


很多人只知道每年9月10日是教师节,却不知道它还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什么会有这个日子,是因为自杀事件增多。

近年来,校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给家庭、社会、学校带来刻骨铭心悲痛和无可挽回的损失,自杀已经成为全球性社会公共健康问题。更为痛心的是,自杀正呈现低龄化,青少年自杀率逐年增长。综观这些初高中学生自杀事件,花儿一样的生命还未来得及绽放就黯然凋零,看着一桩桩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原因何在?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些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呢?

笔者在教育一线工作28年,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10年,在教师、行政多个岗位工作过,结合所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教师的层面上,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谈谈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原因及预防。


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个人因素。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教授写的题为《学生的空心病与时代的焦虑》文章指出,当前有30%的学生患“空心病”,他把这种病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乐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为抑郁症,但是所有药物和先进的仪器对他们都无效。他认为“空心病”是导致校园学生自杀的根源,这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人原因。

诗人艾略特《空心人》中写道:“生命如此漫长,在渴望和痉挛之间,在潜能和存在之间……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并非轰然落幕,而是郁郁而终。”这首诗描绘的就是现代人无聊、空虚与焦虑并存的生活状态。“空心人”患“空心病”,没有心的人失去灵魂,心里空荡荡,不但感受不到旁人,也感知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是社会因素。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心理不稳定,削弱了少部分人生存的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上升。我国目前正处文化转型、价值观念变迁的重要时期,往往会影响和冲击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削弱青少年生存能力、信心和意志,由此可能导致自杀率的增高。

再次是家庭因素。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家庭成员是否健康,家庭事务处理是否民主,这些都影响到青少年身心是否能健康的成长。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其中自杀的青少年所处家庭心理环境差,尤其是反映家庭亲密度和矛盾性两个指标上更加明显。正常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人带来最基本的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相反,畸形不良的家庭关系会给人留下长期的阴影和恐惧,因为家庭是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组织,父母长辈的言行对每一个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都是最深远最难以磨灭的。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与青少年自杀行为有一定相关性。过严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都会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有人就认为自己无用,对不起父母或怕遭父母的责备,因而选择自杀。溺爱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形成他们脆弱、依赖、自我中心等性格,增加遭遇挫折的机会,大大降低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时,青少年是否能从家庭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物质方面的支援,尤其是在遇到挫折等应激状况下,是否有来自家庭的良好社会支持是影响自杀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心理严重失衡的氛围中,又没有人和组织帮助他拂去阴影,极可能造成心理崩溃,甚至选择自杀。青少年选择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即缺乏社会支持力量,如果能够及时地从父母家庭获取这种有效支持,那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最后是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是青少年自杀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首先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学校只关注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只关心学生学业而忽视心理发展,只满足学生物质需要而忽视心理健康需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本可以被消灭于萌芽状态的青少年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自杀迹象没能被及时发现而酿成悲剧。另外,学校教育尚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正确引导和对青少年正确生命意识的培养。青少年自杀复杂原因背后,实际上是寻求一种关爱、平等与尊严,只是他们不清楚所采取的这种方式是结束了自己鲜活的生命。由此看来,教育青少年用客观的态度看待生命和死亡现象,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尊重生命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必要措施。

学业负担加重,学习环境的不愉快也将导致青少年自杀。这一原因正成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教学竞争机制的引入,考试分数、排名决定一切荣誉,高考独木桥优胜劣汰这一切都告诫学生要想出人头地只有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无疑将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另外,除学习本身的压力之外,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条件贫困,感情受挫,遭到人误解,患了自以为严重或难以启齿的疾病,以及老师不当的教学方式等因素均可导致学生产生紧张、焦虑、自卑、委屈、退缩、恐惧等心理问题或障碍,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各国文化、现代化科技快速发展,给古老的中华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让整个社会处在焦虑中,造成人们信仰与价值观的缺失,家长与学校完全没有 “静待花开”的耐心,家长、学校、社会的功利与焦虑,导致学生“空心病”,因此校园学生自杀事件,社会、家庭、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生存在着升学压力等原因而自杀,我们不能回避,而应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症下药,将学生自杀扼杀在萌芽状态。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干预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家庭的层面。“上高中了,交朋友没有用,只管学习,其它什么也不用管。”

“都什么时候了,还和同学出去玩,多耽误学习呀。”

“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班的那个谁谈恋爱成绩都下来了,你也给我多注意点,读书绝不允许谈恋爱,读书就好好读书。”

……很多父母们会经常说上面的话。

孩子一旦不接受家长们说的话,他们就开始埋怨孩子“叛逆。”其实孩子所谓的“叛逆,”是因为我们成年人觉得孩子变得和我们要求不相符所下的定义。事实上,这个阶段,是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时期,青少年在尝试独立,如果父母、老师要求过高,孩子又难以达到,就会让孩子迷失自我,让他们感受不到亲情和关爱,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于是他就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方向。

青春期是家长家庭养育方式的试金石,如果对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孩子青春期就会暴露出问题来。如果家长善于透过问题看到真相,正好是父母弥补之前对孩子教养不当的最佳时期。

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在机关单位工作的父亲,他诉说14岁的儿子不善于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了解下来,发现这位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贯简单粗暴,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儿子,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于是跟他说:“你孩子处在青春期,需要更多的支持、理解和关爱,要改变过去的相处方式,用民主、平等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与相处”。这位父亲说:“老师,我爱人要生二胎了,工作也忙,你看你要多少钱,你帮我把儿子搞定。”还有一位母亲来找我,她说“老师,我孩子跟他说什么都不听,老爱顶嘴,你说他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我要不要带他去看看心理医生,开点药给他吃?”

青少年的家长,要给予孩子民主、自由的发展空间,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该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们。一旦他们有反抗,还把过错推给他们,责怪他们不听话、不懂事,这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又何谈亲情与关爱。

二是学校层面。“多考一分,干掉一千人”。如徐凯文教授所说,空心病的罪魁祸首是教育。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串数字的魔咒,这串数字就是学习成绩,被强加了这种衡量自我的标准,便渐渐习惯把追求分数高低、工作业绩好坏、别人的要求当做人生意义。生活目标单纯而直接,就是为了这些,其它的一切都是无谓的消遣,很难在其中找到快乐的体验。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分数、业绩、别人的要求并不是自己想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浪费了真正去发现生活滋味的机会,于是整个人变得迷茫,整颗心变得空洞。人生意义很难用几句话概括,或许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但它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不必用语言描述,而是用心去感受,它可以是生活中一些散乱的碎片。

当学生思想行为出问题时,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品德”问题来处理,而是遵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他们挖掘思想根源,查找“病因,”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帮助,以“助人自助”为原则,通过改变学生内因达到改变不良行为为目的。

纵观今天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很多学校都办起寄宿制,以周假甚至月假的方式,让孩子有短暂时间与外界接触,与父母短暂的相聚,心灵长时间得不到亲情和大自然的滋养。因此,心灵需要被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滋养,如果没有生活细节,生命便失去应有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健康生活的良方,也是心理健康的良方”。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回归大自然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欣赏着大自然的美,赞美着大自然,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净化。在感受大自然绝妙美伦的同时,找到与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感觉,心灵得到洗涤,内心的阴霾也随之消失。

三是社会层面。国门全面开放,不同文化碰撞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变迁,让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和冲击,破坏了他们的社会支持与正常人际交往,削弱青少年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他们的心,而家长、学校、社会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束缚着他们,使有的孩子没有勇气摆脱传统与时代给予他的羁绊,由此可能导致自杀率增高。

各种新闻媒体对其它自杀事件的宣传报道,各种书籍、电视节目中对自杀的不当态度,也可能误导青少年心中留下错误的观点,认为自杀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基于这样的错误态度,在遇到冲突挫折时,青少年或许觉得自己处在极度的绝望之中,只有自我表现毁灭才是唯一的解脱方式。

四是个人层面。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很多人会躁动,这是因为“青春期综合症”的原因。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是一生中速度最快的时期,如雨后般春笋,而这种快速的发育成长,加上他们适应能力和心理防卫机制尚不成熟,会让青少年因特有的生理失衡而引发心理失衡。因此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心理失衡是“心理异常”现象,且它的表现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

青少年开始有主见,他们渴望自由、独立、平等和被尊重,期待他人的认同和肯定。青少年时期又是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所谓的自我认同又叫自我同一性,包括身份认同和性别认同。身份认同即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包含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性别认同或称性别同一性,即认识自己是生物学上的男人或女人。如果拒绝自己的性别,则会发生性别认同障碍,严重的则会形成“异性癖”,这是一种性心理障碍。


如何平稳度过青少年期,笔者建议。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自我形象以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和认识他人眼中的自己,客观的认识自己性格的优势与不足。

其次,善于与人沟通。敞开心扉,把心里的积郁向同学、朋友、家人、老师倾诉,也可通过谈话、电话、书信、网络交流等形式调整情绪,排解烦恼。也许你困惑的问题,他已经找到了答案。多和父母、老师交流,他们可以很好的给你指导。一些不好说出口的问题要敢于和信赖的朋友、老师、家人交流,这样不仅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还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很好的答案    

再次,学会调节心理冲动。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转移烦恼,多读一些自然科学和人物传记等有益的书籍,多参与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在此,通过这篇文章,想跟家长们说,陪伴孩子成长,是你们应尽的责任,而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获得健康成长的空间,父母要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通过学习影响孩子的成长。也温馨提示请家长们不要轻易带孩子去做心理测评或去市场上一些所谓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咨询,如果发现孩子确实有问题,可以先与市教育系统心理咨询中心联系,确实需要才去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卢梭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蠢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要由教育赐予我们,教育就是这样赐予人以全新的生命…..” 

教育孩子,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汉字密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甲骨文
  •   返回
  •  下一篇:心理咨询师张苑帮您度过“新冠疫情”关口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