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每周荐文】仰望父亲

【每周荐文】仰望父亲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蒙荣荣 | 2019-04-27 22:54    [原创]

   俗话说:父亲像山,母亲似海。因此,我的父亲不论是站着,还是躺下,都确确实实像一座高山,需要我仰望。

   父亲勤俭节约的美德,需要我仰望。解放前,父亲虽然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但因年幼丧母,无人悉心照料,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德,即使是晚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盛世,父亲仍然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我最后一次仰望父亲,是 1996年1月15日,父亲因病离世的时候,仍然留着小平头,据他生前多次说,理发时,如果留长发,就要一个月理一次发,如果理成小平头,三个月才理两次发,这样,三个月时间,要节约一次理发费。父亲离世的时候,仍然穿着母亲为他自制的灰布对襟衣服、蓝布裤子,单位发的工商制服,他舍不得穿。父亲离世的时候,仍然穿着黄色解放鞋,单位发的皮鞋,他舍不得穿……望着勤俭节约一生的父亲安详地躺着,我泪如泉涌。

   父亲大爱无疆的美德,需要我仰望。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同全国一样都是物质生活十分困乏的时代,加之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就靠父亲每月三十三元的工资,常常是要瓜菜当做半年粮。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一个滴水成冰的黄昏,父亲下班回家吃饭时,看见一个七、八岁的乞讨小男孩在家门口讨饭,二话不说,把小男孩拉进家里,先烧热水给小孩洗澡,拿出小弟的衣服给小男孩穿上,然后,把母亲留给他的饭菜,拿给小男孩吃。大概的饿了吧。小男孩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但那一夜,父亲就饿着肚子了。之后的三个月时间,父亲就把小男孩留在家里吃住,一直到父亲托人四处捎信,小孩的母亲闻讯来把小男孩接走为止。那三个多月的时间,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亲总是先拿给小男孩吃,惹得我们弟兄五人很是嫉妒。父亲大爱无疆的美德,教育了我“旁人有事,不能袖手旁观”。

   父亲的力行,需要我仰望。父亲是一个工作能力强、忠厚力行的人。八十年代初,一个区的工商所,要管理几个公社的集市,没有车,都要靠步行。每当同事有事,需要顶班,找到父亲,他总是有求必应。1982年冬天,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快过年了,正逢平街赶场,一位当班的叔叔找到父亲,说小孩病了,需要住院治疗,想请父亲代班。母亲劝说父亲,下雪天,路滑,视力又不好,还是让年轻人去代班。父亲回答说,要过年了,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还是我去吧。从家里到平街,二十里路,平时两个小时就可以走到,可是那一天,父亲来回整整走了七个小时。夜里十一点回到家,父亲的鞋子湿透了。我忙用热水给父亲 洗脚。那是怎么样的一双脚啊,脚底有厚厚的老茧,脚趾甲的缝隙里满是泥土,左脚板底被一根钉子深深插进去,伤口还在流血水。我不知道父亲的一双脚走过多少路,我只知道,父亲的坎坷人生,就是靠这一双脚走过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走得远,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人生境界才高远。

   父亲的教行,需要我仰望。小时候,我有口吃,所以,从小学到中学,每一天夜里,父亲就让我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初时,我怕朗读不好,父亲总是鼓励我。上初中后,我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演比赛,多次获奖。父亲担心我会骄傲,总是教导我: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在父亲的教诲下,我从朗读课文开始,到背诵课文,再到喜欢写作,都是父亲苦口婆心教诲的结果。时至今日,父亲教我朗读,教我写字,教我写作,教我做人的情境历历在目。正是父亲的教行,使我有了自信、自立、自强的心志。

   父亲离开我虽然十八年了,但是对父亲的思念却越来越浓,使我由思念父亲,上升为思考父亲,思索父亲,仰望父亲。

   仰望父亲,心潮澎湃。

   仰望父亲,感恩无限。

   仰望父亲,力量倍增。

   仰望父亲,自我警醒。

   仰望父亲,完善人生。


作者介绍:

    蒙荣荣,布依族,男,贵州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期少数民族班学员;曾在《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小小说选刊》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散文诗、小小说多篇(首);现供职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每周荐文】生活,不会停滞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每周荐文】仰望父亲

【每周荐文】仰望父亲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蒙荣荣 | 2019-04-27 22:54    [原创]

   俗话说:父亲像山,母亲似海。因此,我的父亲不论是站着,还是躺下,都确确实实像一座高山,需要我仰望。

   父亲勤俭节约的美德,需要我仰望。解放前,父亲虽然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但因年幼丧母,无人悉心照料,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德,即使是晚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盛世,父亲仍然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我最后一次仰望父亲,是 1996年1月15日,父亲因病离世的时候,仍然留着小平头,据他生前多次说,理发时,如果留长发,就要一个月理一次发,如果理成小平头,三个月才理两次发,这样,三个月时间,要节约一次理发费。父亲离世的时候,仍然穿着母亲为他自制的灰布对襟衣服、蓝布裤子,单位发的工商制服,他舍不得穿。父亲离世的时候,仍然穿着黄色解放鞋,单位发的皮鞋,他舍不得穿……望着勤俭节约一生的父亲安详地躺着,我泪如泉涌。

   父亲大爱无疆的美德,需要我仰望。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同全国一样都是物质生活十分困乏的时代,加之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就靠父亲每月三十三元的工资,常常是要瓜菜当做半年粮。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一个滴水成冰的黄昏,父亲下班回家吃饭时,看见一个七、八岁的乞讨小男孩在家门口讨饭,二话不说,把小男孩拉进家里,先烧热水给小孩洗澡,拿出小弟的衣服给小男孩穿上,然后,把母亲留给他的饭菜,拿给小男孩吃。大概的饿了吧。小男孩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但那一夜,父亲就饿着肚子了。之后的三个月时间,父亲就把小男孩留在家里吃住,一直到父亲托人四处捎信,小孩的母亲闻讯来把小男孩接走为止。那三个多月的时间,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亲总是先拿给小男孩吃,惹得我们弟兄五人很是嫉妒。父亲大爱无疆的美德,教育了我“旁人有事,不能袖手旁观”。

   父亲的力行,需要我仰望。父亲是一个工作能力强、忠厚力行的人。八十年代初,一个区的工商所,要管理几个公社的集市,没有车,都要靠步行。每当同事有事,需要顶班,找到父亲,他总是有求必应。1982年冬天,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快过年了,正逢平街赶场,一位当班的叔叔找到父亲,说小孩病了,需要住院治疗,想请父亲代班。母亲劝说父亲,下雪天,路滑,视力又不好,还是让年轻人去代班。父亲回答说,要过年了,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还是我去吧。从家里到平街,二十里路,平时两个小时就可以走到,可是那一天,父亲来回整整走了七个小时。夜里十一点回到家,父亲的鞋子湿透了。我忙用热水给父亲 洗脚。那是怎么样的一双脚啊,脚底有厚厚的老茧,脚趾甲的缝隙里满是泥土,左脚板底被一根钉子深深插进去,伤口还在流血水。我不知道父亲的一双脚走过多少路,我只知道,父亲的坎坷人生,就是靠这一双脚走过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走得远,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人生境界才高远。

   父亲的教行,需要我仰望。小时候,我有口吃,所以,从小学到中学,每一天夜里,父亲就让我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初时,我怕朗读不好,父亲总是鼓励我。上初中后,我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演比赛,多次获奖。父亲担心我会骄傲,总是教导我: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在父亲的教诲下,我从朗读课文开始,到背诵课文,再到喜欢写作,都是父亲苦口婆心教诲的结果。时至今日,父亲教我朗读,教我写字,教我写作,教我做人的情境历历在目。正是父亲的教行,使我有了自信、自立、自强的心志。

   父亲离开我虽然十八年了,但是对父亲的思念却越来越浓,使我由思念父亲,上升为思考父亲,思索父亲,仰望父亲。

   仰望父亲,心潮澎湃。

   仰望父亲,感恩无限。

   仰望父亲,力量倍增。

   仰望父亲,自我警醒。

   仰望父亲,完善人生。


作者介绍:

    蒙荣荣,布依族,男,贵州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期少数民族班学员;曾在《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小小说选刊》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散文诗、小小说多篇(首);现供职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文化广电旅游局。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每周荐文】生活,不会停滞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