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每周荐文】生活,不会停滞

【每周荐文】生活,不会停滞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罗松 | 2019-04-29 22:34    [原创]

    圆木刚剮了糙皮,墨线又弹下去,笔直。

    木匠师傅歪歪头,瞧瞧。他双唇微微内瘪,上了点年纪,看不出对这条墨线是否满意。把线摇入墨斗,师傅黝黑的大手自然是握向斧柄。这个动作成百成千遍,于他而言,就像眨了一下眼皮。

    我停滞着两眼,瞧着已经变成圆木的曾经的树,被剮了皮,弹了线,用斧头修砍,再用手电刨洗平,变成楼枕。

罗松4.jpg

    木匠师傅专注而平静,我也安静。但他挥斧的动作,好似砸击着我的神经。那木头痛吗?以前它是树,站在山沟或者挺立于山脊。如今,他就要与同伴们一起变成房了。这是它们千百年的宿命,确切的说,从人类走出洞穴开始。

    经受烈焰的巨大痛苦轮回重生,凤凰涅槃了,升华得更加神圣——我把思绪掐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五百年一轮回终成永恒;变成了楼枕的树,已失去了生命,等待迎来终将让它糟朽的秋风、冬雪、晨霜、暮雨……

    树的宿命由不得它自己,取决于砍伐它的工具、加工他的人。而摆弄它的师傅呢,能否经得起老家寨落的一场泥石流?能否顶得住家中亲人的一场病痛?双唇已经开始内瘪了,他还在挣什么?儿子平房、女儿嫁妆、孙辈学费、老伴的药汤……

罗松1.jpg

    又一根楼枕成型,除了钉楼板而刨平的那条弦线,比加工前的圆木更圆几分。师傅终于丢开工具,抱起不属于工作需要的水烟筒,坐在黄泡石上,把微微内瘪的双唇凑向竹筒嘴。我的眼依然呆滞,仿佛看到了竹筒里焦黄色的烟水翻腾。内瘪的嘴暂时瞧不见,却散出了烟,把木匠师傅瞧向远处群山的眼意衬托得更缥缈。他此刻在想谁?或者只在对土烟细细品味。反正,没有关心马凳边那堆刚修刨出的楼枕。

    挖掘机轰鸣而来,履带的钢铁轮齿把路啃咬出瘆人的吱呀声。师傅瞧向施工便道,还好,过得去。拉砂石的卡车同样轰鸣,嘶吼时总要散排出黑烟,显得狂野。木匠师傅放下水烟筒,一丝不耐烦溢出平静的眼底。

罗松5.jpg

    早上,为了卡车通行,他就与同伴一起搬过一回施工便道边堆放的木料,耽搁了不少时间。把木头做成开了卯口的柱,做成楼枕、檩条和扯线,就是挣得了钱。搬动木料算什么呢?

    糙皮剮了,墨线又弹下去,笔直。

    我抬起头。远处,八榀梁架已竖立起来,支撑檩条的百余个头指向天空,对生活的延续和命运的转变,看不出它们是自豪、欣喜,还是愤怒。我却知道,它们身上,都有无数条墨线,或长或短,但都笔直。

    树,变成了屋。确切的说,树跟石头、小青瓦片一起变成了屋。它们就要遮住风雨,顶着烈日,挡了寒风……重新开始不会停滞的生活。

罗松3.jpg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呵呵,我不禁笑了。何需百年?双唇微瘪的木匠师傅上了点年纪,也不过花甲而已。于他的家而言,恐怕在数十年前,他就已成了屋,为家人遮住风雨,顶着烈日,挡了寒风……而此刻,他手中的墨线还在弹动,斧头还在抡挥,生活,没有停滞。

    我成屋了吗?爹困顿时是否给他盖上薄被或毛巾;娘病痛了是否轻轻捧上汤药。我成屋了吗?老婆遇到难事是否一起解决;孩子孤独时是否陪着幼稚。

    我好像已经成了屋,但梁架有些歪闪,板壁有些脱落,瓦面有些损破……遮风挡雨,总显忙乱,甚至是无可奈何。

    生活不会停滞;瓦木的屋,总需要修补。

罗松2.jpg


(文/图  罗松    编辑:印象黔西南)


作者介绍:

_YXQ5376.jpg

    罗松,男,布依族,贵州省镇宁县人,1974年生。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资源工程系矿山地质勘探专业。1996年进入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从事文物博物工作到今。2007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从兴义市作家协会会员、黔西南州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一路走来,创作发表了地方历史小说《永康堡》及部分散文。热爱兴义这片热土,曾经与文友合作,创办介绍兴义过往的刊物《悦·兴义》,希望为这片土地一直写作下去。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踏着“八育”路 坚守“弘毅”志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名人名作 >
  • 【每周荐文】生活,不会停滞

【每周荐文】生活,不会停滞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罗松 | 2019-04-29 22:34    [原创]

    圆木刚剮了糙皮,墨线又弹下去,笔直。

    木匠师傅歪歪头,瞧瞧。他双唇微微内瘪,上了点年纪,看不出对这条墨线是否满意。把线摇入墨斗,师傅黝黑的大手自然是握向斧柄。这个动作成百成千遍,于他而言,就像眨了一下眼皮。

    我停滞着两眼,瞧着已经变成圆木的曾经的树,被剮了皮,弹了线,用斧头修砍,再用手电刨洗平,变成楼枕。

罗松4.jpg

    木匠师傅专注而平静,我也安静。但他挥斧的动作,好似砸击着我的神经。那木头痛吗?以前它是树,站在山沟或者挺立于山脊。如今,他就要与同伴们一起变成房了。这是它们千百年的宿命,确切的说,从人类走出洞穴开始。

    经受烈焰的巨大痛苦轮回重生,凤凰涅槃了,升华得更加神圣——我把思绪掐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五百年一轮回终成永恒;变成了楼枕的树,已失去了生命,等待迎来终将让它糟朽的秋风、冬雪、晨霜、暮雨……

    树的宿命由不得它自己,取决于砍伐它的工具、加工他的人。而摆弄它的师傅呢,能否经得起老家寨落的一场泥石流?能否顶得住家中亲人的一场病痛?双唇已经开始内瘪了,他还在挣什么?儿子平房、女儿嫁妆、孙辈学费、老伴的药汤……

罗松1.jpg

    又一根楼枕成型,除了钉楼板而刨平的那条弦线,比加工前的圆木更圆几分。师傅终于丢开工具,抱起不属于工作需要的水烟筒,坐在黄泡石上,把微微内瘪的双唇凑向竹筒嘴。我的眼依然呆滞,仿佛看到了竹筒里焦黄色的烟水翻腾。内瘪的嘴暂时瞧不见,却散出了烟,把木匠师傅瞧向远处群山的眼意衬托得更缥缈。他此刻在想谁?或者只在对土烟细细品味。反正,没有关心马凳边那堆刚修刨出的楼枕。

    挖掘机轰鸣而来,履带的钢铁轮齿把路啃咬出瘆人的吱呀声。师傅瞧向施工便道,还好,过得去。拉砂石的卡车同样轰鸣,嘶吼时总要散排出黑烟,显得狂野。木匠师傅放下水烟筒,一丝不耐烦溢出平静的眼底。

罗松5.jpg

    早上,为了卡车通行,他就与同伴一起搬过一回施工便道边堆放的木料,耽搁了不少时间。把木头做成开了卯口的柱,做成楼枕、檩条和扯线,就是挣得了钱。搬动木料算什么呢?

    糙皮剮了,墨线又弹下去,笔直。

    我抬起头。远处,八榀梁架已竖立起来,支撑檩条的百余个头指向天空,对生活的延续和命运的转变,看不出它们是自豪、欣喜,还是愤怒。我却知道,它们身上,都有无数条墨线,或长或短,但都笔直。

    树,变成了屋。确切的说,树跟石头、小青瓦片一起变成了屋。它们就要遮住风雨,顶着烈日,挡了寒风……重新开始不会停滞的生活。

罗松3.jpg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呵呵,我不禁笑了。何需百年?双唇微瘪的木匠师傅上了点年纪,也不过花甲而已。于他的家而言,恐怕在数十年前,他就已成了屋,为家人遮住风雨,顶着烈日,挡了寒风……而此刻,他手中的墨线还在弹动,斧头还在抡挥,生活,没有停滞。

    我成屋了吗?爹困顿时是否给他盖上薄被或毛巾;娘病痛了是否轻轻捧上汤药。我成屋了吗?老婆遇到难事是否一起解决;孩子孤独时是否陪着幼稚。

    我好像已经成了屋,但梁架有些歪闪,板壁有些脱落,瓦面有些损破……遮风挡雨,总显忙乱,甚至是无可奈何。

    生活不会停滞;瓦木的屋,总需要修补。

罗松2.jpg


(文/图  罗松    编辑:印象黔西南)


作者介绍:

_YXQ5376.jpg

    罗松,男,布依族,贵州省镇宁县人,1974年生。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资源工程系矿山地质勘探专业。1996年进入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从事文物博物工作到今。2007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从兴义市作家协会会员、黔西南州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一路走来,创作发表了地方历史小说《永康堡》及部分散文。热爱兴义这片热土,曾经与文友合作,创办介绍兴义过往的刊物《悦·兴义》,希望为这片土地一直写作下去。




  •  上一篇:黄药师
  •   返回
  •  下一篇:踏着“八育”路 坚守“弘毅”志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