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苏太应‖《大寨布依之恋》

苏太应‖《大寨布依之恋》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苏太应 | 2022-07-17 20:14    [原创]

在贵州西南隅的册亨县,有一处秀美古朴、令人向往的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旅游胜地大寨。大寨,原名秧弄九寨,“秧弄”布依语为美丽幸福之意,“九寨”分别是冗桑、江见、打浪、中寨、大寨、堡上、冷田坝、顶效和石碰九个自然村寨。现今的大寨,是指中寨、大寨和顶效三个自然村寨结合的地方。大寨四面环山,林木葱茏,每一座山就是一座生态林,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全省最具魅力村寨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如今,到大寨体验布依民族风情,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美丽的情结。



一

        走进大寨,最留恋的是那方古色古香的特色布依民居。

        作为特色布依村寨,大寨最大的特点就是古朴,也正因为它的古朴,才使其蕴含着独有的个性和风姿。这里虽为岩溶地貌,但生态环境历来保护很好,森林覆盖率近百分之八十,良好的林木植被涵养着丰富的水源。水本没有颜色,但周围的绿意多了,自然就汇成一条条清流的小溪。来到寨旁,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清澈的溪水潺潺而淌,于回湾处形成一汪溪塘,一群羽毛渐丰的小麻鸭在水中扑腾着、喧闹着,给宁静的村寨增添几许的生机与活力。

        进入村寨,一幢幢布依民居倚山而建,有的一字排开,有的上下层叠,虽各有不同,却坐落有致,且道路相互通达。由于地处喀斯特地区,不论是布依农家庭院,或是脚下的路,大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当地人充分利用丰富的石材,精心构筑这里最具特色的石墙瓦面吊脚楼,斑驳的石墙上仍镶钦有用整块石头雕凿成古铜钱或梅花状的窗孔,每一块石头都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

        大寨其实不算很大,最为集中的七八十户布依人家就分布在营盘山脚下,大多是原有的老房子,至今仍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模样。村寨里,靠山的部分大多是吊脚楼民居,均为木石结构,总体上在正面大门前建有晒台,且选择从房屋的一侧建石梯而上,可以直达供乘凉和晾晒粮食的平台后进入屋内。正房屋内一般分隔成三大间,中间为堂屋,是安放神龛和设宴待客的地方。左右两间又各分隔成两小间,为灶房和卧室。吊脚楼的下面一层,在畜耕时代主要是用来关圈牛马骡等大牲畜,现今因使用小型机械耕作,其功能已转变为放置生产工具和杂物等。

          越是深入,越是发现大寨确实跟别的村寨有所不同。这里的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欢声笑语,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安静而朴实,虽深藏大山之中,但通过勤劳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安宁和满足。沿着清一色灰墙青瓦的布依民居小巷,顺着青石板道路随意穿行走动,清晨有浣洗蓝靛土布的村姑,午后有绿树掩映的石墙吊脚楼,还有傍晚时分的那缕缕炊烟,充分展现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宁静与安逸,给人惬意的感觉。

        在大寨里感觉时间总过得很快,但又过得很慢。觉得快的是,美丽的风景总是让人忘记时间的流逝,山风扑来,涛声阵阵,舒畅开怀,尽情吸吮着风里甜甜的空气;感觉慢的是,待在城里变化的好像只有天色,而这里的每一天,村寨、田园、峰峦、蓝天、白云、明月、繁星……轮番上演,让人意识到大自然的变化居然这么美丽多端。

        若赶在春季的第一场春雨后来到大寨,在轻雾弥漫、薄幕轻纱之间,一座座峰峦,一条条弄巷,一户户人家,秧弄广场、青石板、嘞呜广场……一不留神,就会让人步入杏花烟雨般的梦里。

        若在盛夏时节来大寨避暑住上一段日子,尽管外界酷暑难耐,而这里却依然凉爽,伴着鸡鸣起床,品尝实惠味美的布依腊肉米饭,夜晚还可以盯着星空也能发呆好久。

        若在秋天的时候来大寨欣赏这万千秋色。薄薄的雾气弥漫着每一座山峰,萧瑟的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不知何时,秋姑娘转眼间就给这里穿上了一套漂亮的迷彩服,五颜六色环绕山头,把每座山峰都装扮得绚烂多彩。

        在大寨 ,感受她迷人的丰姿,留恋她的山与水,还有布依人家的纯朴与好客,可以把其当作人生旅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当成洗涤一段烦心杂念的心灵净土。


二

        走进大寨,最留恋的是攀登上那座险峻迷人的营盘山。

        营盘山,是大寨东侧的一座山峰,峰顶有营盘遗迹。系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白旗起义时期由当地村民为防范兵匪侵扰而建,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算得上是当地最有名的古迹了。整个营盘,倚山势采用毛石砌筑,呈南北向,椭圆形,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现今遗存部分地段有残存基础和墙体,高约一米五,厚度平均在一米之间,有古屋基二十余处。就在这两百余米高的青岩绝壁上,于嶙峋的石缝中开辟出道路来,耸直陡峭,令人生畏。营盘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山上可观察到山下的一举一动,有着极佳的战略地理位置,若发现风吹草动,人们可迅速上山躲避,由此成为古时人们规避战乱、安定生活的一道重要屏障,贯穿着一段天崩地裂、岁月沧桑和傲首穹苍的故事。

        若到大寨来,真该登上营盘山看一看。站在营盘山脚,仰望整座山,顿生高耸入云的感觉,树高林深,掩盖了山上的嶙峋怪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的雄峻巍峨。攀沿着用石块铺成的蜿蜒石梯山道,拾级而上,穿行在繁茂的树林中,享受着和煦春风的抚摸,耳闻小鸟婉转的和鸣,映入眼帘的自然是一片明艳的世界。自半山腰以上,每隔一段距离,均修建一座木质结构的凉亭,亭中三面设有长椅,供登山人在此休憩,一边补充体力,一边欣赏美景。

        登上山顶,举首北望,群峰苍茫,起伏连绵,整个大地像一块五彩斑斓的绿锦,绿出了生机,绿出了希望。透过树梢俯瞰山下,大寨的风貌尽收眼底,整个村落就像一块青色的锦缎点缀在这片绿色的大地上,又就像初生的婴儿,安详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之中,灰墙青瓦,慈祥宁静,孕育出了布依村民的朴实和善良。田间阡陌纵横,道路蜿蜒曲折,在田园辛勤劳作的人影若隐若现,一块块田,绿中泛黄,黄绿相间,一派丰收的景象。这个时候,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回首南望,晴空万里,远处山峰逶迤,白云缭绕,朦朦胧胧,给人无限的遐想。阳光驱赶了阴霾,云朵镶上了金边,像棉花,像雪堆,像飞絮,像轻烟,轻快自在的腾挪翻滚,把自己的倩影映照在碧绿的大地,似乎多了一份少女的妩媚。云随天去碧空尽,天地辽阔,自在胸中。

        营盘山上观日出与日落,是别有一番的景致。若是在天高气爽的清晨,爬上山顶,极目东望,就会发现群峰深处,火红的云层逐渐铺张,随即扩散开来。陡然间,一个红点在云彩的托举下慢慢升起,那就是美仑美奂的日出了。于是,群峰之巅轻飘的薄雾顷刻间被耀眼的朝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环,令人叹为观止。于是顿悟,在此就能尽情地观赏日出的美色,又何必舍近求远而辗转他乡呢。黄昏时分,当夕阳一点点西沉下去,一半的天边那几片薄薄的云彩,已被夕阳染得通红,另一半没有云彩的天空,也被染得火红艳丽。远处起伏的峰峦,在夕晖的映射下,显得更加的连绵不绝。夕阳渐渐沉落下去,只在天的尽头留下一个橙红的半圆。偶尔有几只归巢的飞鸟迅速掠过,在圆面上划出一道痕迹。天边一片瑰丽,虽是残阳,光芒却依然未减,将天空普照得像血液般鲜红。夕阳最终还是缓缓隐入群山的背面,眨眼功夫就消失不见了。夜幕降临,披上点点星光。

        在夏季,若是厌倦了都市的躁热与喧嚣,登上营盘山顶,天空蓝的彻底,像一片海水,深邃无垠;云朵白的纯粹,在蓝天的映衬下,像海里的浪花,翻卷飘动;树木绿的纯净,将所有美好景色在这里重生。远处的山峰逶迤辽远,像传说中飞龙的脊梁。近处的雀儿在树丛里欢快啾啁,不知名的野花迎风摇曳,还散发着淡淡幽香。狭长的石梯路径,宛如一条白练缠绕着营盘山苍翠挺拔的身躯。此时的风景,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秋雨绵绵时节,若是久居斗室、倦意难遣而来到大寨,登上营盘山顶。这时的烟雨仿佛在身边缭绕,挥手便可以搅动蒙蒙细雨,带有湿湿水汽的烟雨,不一会就湿润了全身。这时,因为烟雨的遮蔽,只能依稀看清半山腰以上的景色,山脚下的田园和村寨只现有模糊的轮廓。远方的山峰,也被云雾笼罩着显得有些神秘。此时望远,虽然朦胧,但置身在此烟雨迷朦之中,如同身置仙境一般,更有种神奇的意境,难以言表。

        攀登营盘山,看似一种休闲的运动,其实是一种意志的磨练与考验,更是一种自我修身养性的感悟,以及一种心情愉悦的释放。每个时节都可以去体验,每个季节都可以去感受,真的值得去攀登体验和感受这大自然的美意。


三

        走进大寨,最留恋的是那场情趣盎然的布依转场舞和高台舞狮。

        布依族是天生的歌者舞者,民间歌舞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转场舞就是其中的经典。转场舞属原始形态群体舞,布依语译音为“嘞呜”,意思是一边奔跑一边欢呼,是发源和流行于秧弄九寨的一种传统舞蹈。在一舞一蹈间,生动而形象地再现布依族先民们群体的游猎生活,并形成一种文化形态来传承发展,从而成为当今布依族欢度节日尤其是春节的一项重大娱乐活动。相传在明末清初时期,县内威旁乡大寨村有一王姓寨主常年欺压当地百姓,按照寨主规定,寨中每家每户必须为寨主家纳钱纳粮,由此百姓的生活过得很是困苦。有一年春节将至,寨主又威逼百姓为其纳粮奉财,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忍无可忍,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把火将寨主家化为灰烬。寨主被大火灭除后,全寨男女老幼手拉着手,团团围在熊熊燃烧的大火堆边,随着钹、镲、锣、鼓的节奏尽情地唱歌跳舞,以庆祝胜利。从此以后的每年春节期间,整个寨子的人们纷纷集中到寨里的一块宽阔而平坦的场地内跳起转场舞,以欢庆新春佳节,由此逐步演绎成一种独特的布依族舞蹈表演形式。

        当然,大寨的走红,除了这有名的布依族转场舞,还有就是有名的高台舞狮了。高台舞狮,主要流传在岜院、大寨、坛坪等地的一种民族传统舞蹈。开始是用于春节和元宵灯会的祈福活动,后来逐渐拓展到丧葬礼俗、喜庆节日等场合之中,其活动面逐步扩大。据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威旁岜院等地已经流行“舞狮子”,当时有一贺姓拳师从广西百色来到岜院,担任当地舞狮队的武术指导,并将武术招式融入高台舞狮的表演内容,以增强舞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狮内容以《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为主。舞狮通常是在高台上进行表演,故名高台舞狮。高台用数张八仙桌搭建而成,可分为“一炷香型”和“品字型”两种类型,通常是在舞狮表演前就已经搭建好,极少时候是在舞狮过程中搭建。在表演程序上,首先是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先师和土地神灵护佑高台稳固,随后表演“降妖除魔保平安”戏段,接着通过表演“洗面”戏段,以洗去人间所有的污浊晦气,最后是表演“孙猴竞技”戏段,总体蕴含着天降祥瑞、纳福人间的美好愿望。

        若提起大寨的布依转场舞和布依山歌,就免不了会提到秧弄广场和嘞鸣广场。秧弄广场,位于大寨的入口处,也称入寨广场,是百年前这里的人们最初跳转场舞的地方,占地约两千多平米,如今已修建成休闲广场,是平日人们休闲纳凉的主要场所,在举行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期间,也是布依山歌对唱的好地方。嘞呜广场,在大寨的西南面,占地约四千五百平米,是前些年打造大寨民族文化保护园区时新修建的,现已成为举办各种传统节日活动的主要场所,布依转场舞和高台舞狮大都是在这里进行表演的。

        行走在嘞鸣广场周边的竹林间小道,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叶片,斑驳的光影造就了忽明忽暗的氛围,更为这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气息。百闻不如一见,这个离你最近的布依转场舞和高台舞狮,就等着每位游人前来揭开和见证它那神秘面纱。倘若平日生活在都市里,每天耳边只听见车水马龙的轰鸣声音和各种喧嚣的噪音,心里就感到特别的烦躁。这时,放下喧嚣与繁忙,来到大寨,走进这片宁静的大山,无拘无束来到这里畅喝一碗布依米酒,吟唱一首布依山歌,跳起一轮布依转场舞,观赏一场高台舞狮,感受一次伸手即可摸到天空的迷人景致,去聆听自然的声音,观赏梦醒时分的自然光景,感受大山深处的静谧,体验布依转场舞和高台舞狮对心灵上的撞击和震撼,这无疑是心境中的一种超脱。

        想要好好看看充满民族生活气息的布依山村,最好的选择就是在每年的春节和三月三来大寨住上几日,踩着布依转场舞的点子和节拍,尽情地感受和品味着这份情趣盎然的布依族舞蹈,并徜徉沉醉其间。


四

        走进大寨,最留恋的是那片色彩斑斓和精致艳丽的布依锦绣。

        在大寨,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这里的美。布依绣娘们或一人,或两三人,坐在自家的晒台上,或静谧、或窃窃私语地绣起一块块精美的头帕。时不时有零星的游客,或是拿着手中的相机走走停停,时不时摁下快门,定格这眼前的美景。又或是随处可见的老人,相互串门谈天,打发这悠闲的日子。夜晚的大寨,显得更安静。若是在有月之夜,踏着月色,穿过寨中曲径通幽的石板路,来到在秧弄广场上悠闲散步,在四周阵阵虫鸣之的附和下,从锦绣坊里不时传来织布机的声响,还有布依绣娘们那动人的山歌。

         来到大寨,必然要到秧弄锦绣坊去看一看,只有在那里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布依民族服饰的天堂。秧弄锦绣坊建在营盘山脚下的红椿树林之中,占地约四百平方米,为木瓦结构,分上下层两层,上层生产加工,下层销售展示,坊内可集中展示布依服饰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游客不仅可以在里面参观,感受大寨村浓郁的布依民族文化,还可以量身定制适合自己身材特点的布依服饰,一举多得。

        来到秧弄锦绣坊前,还没进入坊内,首先就听到从屋内传出的一阵阵韵律般“咣当咣当”的织布声音。从大门步入大厅,眼前出现的便一个充满着布依族服饰的精彩世界。男女服装、床单、绣花鞋、刺绣等,一件件精美的服饰,就如一张张充满韵味的书页,记载着百年布依民族服饰的沧桑变迁。绚丽而不失古朴,简单而不失精致,充满着布依民族那份婉约的气质,也显示出那份悠闲自得的民族气韵。顺着木步梯登上二楼,放眼就见数十台木制织布机整齐地排列在大厅的两侧,穿着清一色布依族服饰的绣娘们正怡然自得的在织布,手中的线梭在她们的胸前左右往返穿梭。

        在秧弄锦绣坊里最具特色的工艺品里,要数布依土布和布依刺绣了。布依土布,布依语译音为“傍饶”,意为我们自己的布料。布依族土布制作工序较为繁多,主要包括擀花、抽线、纺线、染线、浆线、经布、织布等过程。生产出的布料具有质朴美观、柔和舒适等特点,可裁制成头帕、衣、裙、裤、绣花鞋等服装和被套、床单、布包、背带等生活用品。布依刺绣,布依语译音为“绡哇”,意为绣花,是布依族妇女最为崇尚的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布依族女性历来就爱美,平时喜欢用刺绣图案装扮在服饰或日常生活用品上,刺绣手法的熟练程度和外观质量成为了衡量女性聪明贤惠的重要标准之一。布依刺绣图案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多表现为大自然的各种景物,风格自然大方,构图均衡饱满,具有浓郁的布依民族特色和厚重的乡土气息。布依刺绣汇集绘画、剪纸和女红技艺为一体,采取素绣、彩绣、直绣、剪贴绣等手法,运用平针、破针、绕针、辫针、挑花等多种针法,科学合理地在针织底料上布局各种图案,以丰富的内容透露出淳朴而灵秀的个性之美。

        将要别离大寨之时,不由让人心中腾起一丝“恋恋布依”的感觉。所谓的“恋恋布依”,即是能够在这闲暇时光里来到布依山寨,放松心情,置身自然,观山水、走田园,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去感受生命最初的真谛而难以割舍。所谓的“恋恋布依”,亦有留恋、依恋、爱恋、恋恋不舍之意,爱恋这绚丽多彩的布依民族风情。


(注:本文为黔西南州成立四十周年征文获奖作品散文类一等奖)

作者简介:苏太应,男,布依族,1972年11月生,贵州册亨人,现为中共册亨县委办公室正科级干部、册亨县文联副主席、册亨县布依学会常务理事。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册亨县委办公室  苏太应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王国华‖《那盏煤油灯》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苏太应‖《大寨布依之恋》

苏太应‖《大寨布依之恋》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苏太应 | 2022-07-17 20:14    [原创]

在贵州西南隅的册亨县,有一处秀美古朴、令人向往的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旅游胜地大寨。大寨,原名秧弄九寨,“秧弄”布依语为美丽幸福之意,“九寨”分别是冗桑、江见、打浪、中寨、大寨、堡上、冷田坝、顶效和石碰九个自然村寨。现今的大寨,是指中寨、大寨和顶效三个自然村寨结合的地方。大寨四面环山,林木葱茏,每一座山就是一座生态林,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全省最具魅力村寨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如今,到大寨体验布依民族风情,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美丽的情结。



一

        走进大寨,最留恋的是那方古色古香的特色布依民居。

        作为特色布依村寨,大寨最大的特点就是古朴,也正因为它的古朴,才使其蕴含着独有的个性和风姿。这里虽为岩溶地貌,但生态环境历来保护很好,森林覆盖率近百分之八十,良好的林木植被涵养着丰富的水源。水本没有颜色,但周围的绿意多了,自然就汇成一条条清流的小溪。来到寨旁,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清澈的溪水潺潺而淌,于回湾处形成一汪溪塘,一群羽毛渐丰的小麻鸭在水中扑腾着、喧闹着,给宁静的村寨增添几许的生机与活力。

        进入村寨,一幢幢布依民居倚山而建,有的一字排开,有的上下层叠,虽各有不同,却坐落有致,且道路相互通达。由于地处喀斯特地区,不论是布依农家庭院,或是脚下的路,大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当地人充分利用丰富的石材,精心构筑这里最具特色的石墙瓦面吊脚楼,斑驳的石墙上仍镶钦有用整块石头雕凿成古铜钱或梅花状的窗孔,每一块石头都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

        大寨其实不算很大,最为集中的七八十户布依人家就分布在营盘山脚下,大多是原有的老房子,至今仍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模样。村寨里,靠山的部分大多是吊脚楼民居,均为木石结构,总体上在正面大门前建有晒台,且选择从房屋的一侧建石梯而上,可以直达供乘凉和晾晒粮食的平台后进入屋内。正房屋内一般分隔成三大间,中间为堂屋,是安放神龛和设宴待客的地方。左右两间又各分隔成两小间,为灶房和卧室。吊脚楼的下面一层,在畜耕时代主要是用来关圈牛马骡等大牲畜,现今因使用小型机械耕作,其功能已转变为放置生产工具和杂物等。

          越是深入,越是发现大寨确实跟别的村寨有所不同。这里的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欢声笑语,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安静而朴实,虽深藏大山之中,但通过勤劳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安宁和满足。沿着清一色灰墙青瓦的布依民居小巷,顺着青石板道路随意穿行走动,清晨有浣洗蓝靛土布的村姑,午后有绿树掩映的石墙吊脚楼,还有傍晚时分的那缕缕炊烟,充分展现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宁静与安逸,给人惬意的感觉。

        在大寨里感觉时间总过得很快,但又过得很慢。觉得快的是,美丽的风景总是让人忘记时间的流逝,山风扑来,涛声阵阵,舒畅开怀,尽情吸吮着风里甜甜的空气;感觉慢的是,待在城里变化的好像只有天色,而这里的每一天,村寨、田园、峰峦、蓝天、白云、明月、繁星……轮番上演,让人意识到大自然的变化居然这么美丽多端。

        若赶在春季的第一场春雨后来到大寨,在轻雾弥漫、薄幕轻纱之间,一座座峰峦,一条条弄巷,一户户人家,秧弄广场、青石板、嘞呜广场……一不留神,就会让人步入杏花烟雨般的梦里。

        若在盛夏时节来大寨避暑住上一段日子,尽管外界酷暑难耐,而这里却依然凉爽,伴着鸡鸣起床,品尝实惠味美的布依腊肉米饭,夜晚还可以盯着星空也能发呆好久。

        若在秋天的时候来大寨欣赏这万千秋色。薄薄的雾气弥漫着每一座山峰,萧瑟的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不知何时,秋姑娘转眼间就给这里穿上了一套漂亮的迷彩服,五颜六色环绕山头,把每座山峰都装扮得绚烂多彩。

        在大寨 ,感受她迷人的丰姿,留恋她的山与水,还有布依人家的纯朴与好客,可以把其当作人生旅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当成洗涤一段烦心杂念的心灵净土。


二

        走进大寨,最留恋的是攀登上那座险峻迷人的营盘山。

        营盘山,是大寨东侧的一座山峰,峰顶有营盘遗迹。系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白旗起义时期由当地村民为防范兵匪侵扰而建,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算得上是当地最有名的古迹了。整个营盘,倚山势采用毛石砌筑,呈南北向,椭圆形,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现今遗存部分地段有残存基础和墙体,高约一米五,厚度平均在一米之间,有古屋基二十余处。就在这两百余米高的青岩绝壁上,于嶙峋的石缝中开辟出道路来,耸直陡峭,令人生畏。营盘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山上可观察到山下的一举一动,有着极佳的战略地理位置,若发现风吹草动,人们可迅速上山躲避,由此成为古时人们规避战乱、安定生活的一道重要屏障,贯穿着一段天崩地裂、岁月沧桑和傲首穹苍的故事。

        若到大寨来,真该登上营盘山看一看。站在营盘山脚,仰望整座山,顿生高耸入云的感觉,树高林深,掩盖了山上的嶙峋怪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的雄峻巍峨。攀沿着用石块铺成的蜿蜒石梯山道,拾级而上,穿行在繁茂的树林中,享受着和煦春风的抚摸,耳闻小鸟婉转的和鸣,映入眼帘的自然是一片明艳的世界。自半山腰以上,每隔一段距离,均修建一座木质结构的凉亭,亭中三面设有长椅,供登山人在此休憩,一边补充体力,一边欣赏美景。

        登上山顶,举首北望,群峰苍茫,起伏连绵,整个大地像一块五彩斑斓的绿锦,绿出了生机,绿出了希望。透过树梢俯瞰山下,大寨的风貌尽收眼底,整个村落就像一块青色的锦缎点缀在这片绿色的大地上,又就像初生的婴儿,安详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之中,灰墙青瓦,慈祥宁静,孕育出了布依村民的朴实和善良。田间阡陌纵横,道路蜿蜒曲折,在田园辛勤劳作的人影若隐若现,一块块田,绿中泛黄,黄绿相间,一派丰收的景象。这个时候,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回首南望,晴空万里,远处山峰逶迤,白云缭绕,朦朦胧胧,给人无限的遐想。阳光驱赶了阴霾,云朵镶上了金边,像棉花,像雪堆,像飞絮,像轻烟,轻快自在的腾挪翻滚,把自己的倩影映照在碧绿的大地,似乎多了一份少女的妩媚。云随天去碧空尽,天地辽阔,自在胸中。

        营盘山上观日出与日落,是别有一番的景致。若是在天高气爽的清晨,爬上山顶,极目东望,就会发现群峰深处,火红的云层逐渐铺张,随即扩散开来。陡然间,一个红点在云彩的托举下慢慢升起,那就是美仑美奂的日出了。于是,群峰之巅轻飘的薄雾顷刻间被耀眼的朝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环,令人叹为观止。于是顿悟,在此就能尽情地观赏日出的美色,又何必舍近求远而辗转他乡呢。黄昏时分,当夕阳一点点西沉下去,一半的天边那几片薄薄的云彩,已被夕阳染得通红,另一半没有云彩的天空,也被染得火红艳丽。远处起伏的峰峦,在夕晖的映射下,显得更加的连绵不绝。夕阳渐渐沉落下去,只在天的尽头留下一个橙红的半圆。偶尔有几只归巢的飞鸟迅速掠过,在圆面上划出一道痕迹。天边一片瑰丽,虽是残阳,光芒却依然未减,将天空普照得像血液般鲜红。夕阳最终还是缓缓隐入群山的背面,眨眼功夫就消失不见了。夜幕降临,披上点点星光。

        在夏季,若是厌倦了都市的躁热与喧嚣,登上营盘山顶,天空蓝的彻底,像一片海水,深邃无垠;云朵白的纯粹,在蓝天的映衬下,像海里的浪花,翻卷飘动;树木绿的纯净,将所有美好景色在这里重生。远处的山峰逶迤辽远,像传说中飞龙的脊梁。近处的雀儿在树丛里欢快啾啁,不知名的野花迎风摇曳,还散发着淡淡幽香。狭长的石梯路径,宛如一条白练缠绕着营盘山苍翠挺拔的身躯。此时的风景,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秋雨绵绵时节,若是久居斗室、倦意难遣而来到大寨,登上营盘山顶。这时的烟雨仿佛在身边缭绕,挥手便可以搅动蒙蒙细雨,带有湿湿水汽的烟雨,不一会就湿润了全身。这时,因为烟雨的遮蔽,只能依稀看清半山腰以上的景色,山脚下的田园和村寨只现有模糊的轮廓。远方的山峰,也被云雾笼罩着显得有些神秘。此时望远,虽然朦胧,但置身在此烟雨迷朦之中,如同身置仙境一般,更有种神奇的意境,难以言表。

        攀登营盘山,看似一种休闲的运动,其实是一种意志的磨练与考验,更是一种自我修身养性的感悟,以及一种心情愉悦的释放。每个时节都可以去体验,每个季节都可以去感受,真的值得去攀登体验和感受这大自然的美意。


三

        走进大寨,最留恋的是那场情趣盎然的布依转场舞和高台舞狮。

        布依族是天生的歌者舞者,民间歌舞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转场舞就是其中的经典。转场舞属原始形态群体舞,布依语译音为“嘞呜”,意思是一边奔跑一边欢呼,是发源和流行于秧弄九寨的一种传统舞蹈。在一舞一蹈间,生动而形象地再现布依族先民们群体的游猎生活,并形成一种文化形态来传承发展,从而成为当今布依族欢度节日尤其是春节的一项重大娱乐活动。相传在明末清初时期,县内威旁乡大寨村有一王姓寨主常年欺压当地百姓,按照寨主规定,寨中每家每户必须为寨主家纳钱纳粮,由此百姓的生活过得很是困苦。有一年春节将至,寨主又威逼百姓为其纳粮奉财,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忍无可忍,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把火将寨主家化为灰烬。寨主被大火灭除后,全寨男女老幼手拉着手,团团围在熊熊燃烧的大火堆边,随着钹、镲、锣、鼓的节奏尽情地唱歌跳舞,以庆祝胜利。从此以后的每年春节期间,整个寨子的人们纷纷集中到寨里的一块宽阔而平坦的场地内跳起转场舞,以欢庆新春佳节,由此逐步演绎成一种独特的布依族舞蹈表演形式。

        当然,大寨的走红,除了这有名的布依族转场舞,还有就是有名的高台舞狮了。高台舞狮,主要流传在岜院、大寨、坛坪等地的一种民族传统舞蹈。开始是用于春节和元宵灯会的祈福活动,后来逐渐拓展到丧葬礼俗、喜庆节日等场合之中,其活动面逐步扩大。据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威旁岜院等地已经流行“舞狮子”,当时有一贺姓拳师从广西百色来到岜院,担任当地舞狮队的武术指导,并将武术招式融入高台舞狮的表演内容,以增强舞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狮内容以《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为主。舞狮通常是在高台上进行表演,故名高台舞狮。高台用数张八仙桌搭建而成,可分为“一炷香型”和“品字型”两种类型,通常是在舞狮表演前就已经搭建好,极少时候是在舞狮过程中搭建。在表演程序上,首先是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先师和土地神灵护佑高台稳固,随后表演“降妖除魔保平安”戏段,接着通过表演“洗面”戏段,以洗去人间所有的污浊晦气,最后是表演“孙猴竞技”戏段,总体蕴含着天降祥瑞、纳福人间的美好愿望。

        若提起大寨的布依转场舞和布依山歌,就免不了会提到秧弄广场和嘞鸣广场。秧弄广场,位于大寨的入口处,也称入寨广场,是百年前这里的人们最初跳转场舞的地方,占地约两千多平米,如今已修建成休闲广场,是平日人们休闲纳凉的主要场所,在举行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期间,也是布依山歌对唱的好地方。嘞呜广场,在大寨的西南面,占地约四千五百平米,是前些年打造大寨民族文化保护园区时新修建的,现已成为举办各种传统节日活动的主要场所,布依转场舞和高台舞狮大都是在这里进行表演的。

        行走在嘞鸣广场周边的竹林间小道,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叶片,斑驳的光影造就了忽明忽暗的氛围,更为这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气息。百闻不如一见,这个离你最近的布依转场舞和高台舞狮,就等着每位游人前来揭开和见证它那神秘面纱。倘若平日生活在都市里,每天耳边只听见车水马龙的轰鸣声音和各种喧嚣的噪音,心里就感到特别的烦躁。这时,放下喧嚣与繁忙,来到大寨,走进这片宁静的大山,无拘无束来到这里畅喝一碗布依米酒,吟唱一首布依山歌,跳起一轮布依转场舞,观赏一场高台舞狮,感受一次伸手即可摸到天空的迷人景致,去聆听自然的声音,观赏梦醒时分的自然光景,感受大山深处的静谧,体验布依转场舞和高台舞狮对心灵上的撞击和震撼,这无疑是心境中的一种超脱。

        想要好好看看充满民族生活气息的布依山村,最好的选择就是在每年的春节和三月三来大寨住上几日,踩着布依转场舞的点子和节拍,尽情地感受和品味着这份情趣盎然的布依族舞蹈,并徜徉沉醉其间。


四

        走进大寨,最留恋的是那片色彩斑斓和精致艳丽的布依锦绣。

        在大寨,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这里的美。布依绣娘们或一人,或两三人,坐在自家的晒台上,或静谧、或窃窃私语地绣起一块块精美的头帕。时不时有零星的游客,或是拿着手中的相机走走停停,时不时摁下快门,定格这眼前的美景。又或是随处可见的老人,相互串门谈天,打发这悠闲的日子。夜晚的大寨,显得更安静。若是在有月之夜,踏着月色,穿过寨中曲径通幽的石板路,来到在秧弄广场上悠闲散步,在四周阵阵虫鸣之的附和下,从锦绣坊里不时传来织布机的声响,还有布依绣娘们那动人的山歌。

         来到大寨,必然要到秧弄锦绣坊去看一看,只有在那里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布依民族服饰的天堂。秧弄锦绣坊建在营盘山脚下的红椿树林之中,占地约四百平方米,为木瓦结构,分上下层两层,上层生产加工,下层销售展示,坊内可集中展示布依服饰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游客不仅可以在里面参观,感受大寨村浓郁的布依民族文化,还可以量身定制适合自己身材特点的布依服饰,一举多得。

        来到秧弄锦绣坊前,还没进入坊内,首先就听到从屋内传出的一阵阵韵律般“咣当咣当”的织布声音。从大门步入大厅,眼前出现的便一个充满着布依族服饰的精彩世界。男女服装、床单、绣花鞋、刺绣等,一件件精美的服饰,就如一张张充满韵味的书页,记载着百年布依民族服饰的沧桑变迁。绚丽而不失古朴,简单而不失精致,充满着布依民族那份婉约的气质,也显示出那份悠闲自得的民族气韵。顺着木步梯登上二楼,放眼就见数十台木制织布机整齐地排列在大厅的两侧,穿着清一色布依族服饰的绣娘们正怡然自得的在织布,手中的线梭在她们的胸前左右往返穿梭。

        在秧弄锦绣坊里最具特色的工艺品里,要数布依土布和布依刺绣了。布依土布,布依语译音为“傍饶”,意为我们自己的布料。布依族土布制作工序较为繁多,主要包括擀花、抽线、纺线、染线、浆线、经布、织布等过程。生产出的布料具有质朴美观、柔和舒适等特点,可裁制成头帕、衣、裙、裤、绣花鞋等服装和被套、床单、布包、背带等生活用品。布依刺绣,布依语译音为“绡哇”,意为绣花,是布依族妇女最为崇尚的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布依族女性历来就爱美,平时喜欢用刺绣图案装扮在服饰或日常生活用品上,刺绣手法的熟练程度和外观质量成为了衡量女性聪明贤惠的重要标准之一。布依刺绣图案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多表现为大自然的各种景物,风格自然大方,构图均衡饱满,具有浓郁的布依民族特色和厚重的乡土气息。布依刺绣汇集绘画、剪纸和女红技艺为一体,采取素绣、彩绣、直绣、剪贴绣等手法,运用平针、破针、绕针、辫针、挑花等多种针法,科学合理地在针织底料上布局各种图案,以丰富的内容透露出淳朴而灵秀的个性之美。

        将要别离大寨之时,不由让人心中腾起一丝“恋恋布依”的感觉。所谓的“恋恋布依”,即是能够在这闲暇时光里来到布依山寨,放松心情,置身自然,观山水、走田园,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去感受生命最初的真谛而难以割舍。所谓的“恋恋布依”,亦有留恋、依恋、爱恋、恋恋不舍之意,爱恋这绚丽多彩的布依民族风情。


(注:本文为黔西南州成立四十周年征文获奖作品散文类一等奖)

作者简介:苏太应,男,布依族,1972年11月生,贵州册亨人,现为中共册亨县委办公室正科级干部、册亨县文联副主席、册亨县布依学会常务理事。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册亨县委办公室  苏太应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王国华‖《那盏煤油灯》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