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赵兴‖回望黄家桥,那些往事如云烟

赵兴‖回望黄家桥,那些往事如云烟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一加文化 | 2022-04-17 09:06    [原创]

 在漫长的人类活动中,尤其是在被喻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国家军队的开疆拓土,抑或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桥一直不可或缺。古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显然讲的是桥在交通方面发挥的作用。

得知普安五嘎冲水库将要竣工蓄水的消息,我们才急着要去看看传说中的黄家桥。要不水库截流蓄满水后,它就永远沉睡在数十米深的水下了。

时令虽是初冬,但清风送爽,与普安青山中学任教的金宇光老师和肖化云、张仕琨、杨家贤、邓志明、常必鹏、陈明英等摄友同行,趁着兴致,我们直奔黄家桥。

从普安县城到青山镇,右转2公里到雪浦,然后车行8公里至博上村,再行约4公里到黄家桥寨子,然后步行三百米就到了黄家桥。


微信图片_20220417084026.jpg


黄家桥位于普安县青山镇博上与盘县新民乡的交界,虎踞在深溪河上游的茶马古道上,是清朝和民国时期青山、安谷、高武等地商贾马帮由黔入滇的必经之桥,人称“普安清朝第一桥”。

远看深溪河上的黄家桥,如长龙卧波,若飞若动,虽历经100多年风吹浪打,并未有丝毫裂变。但凡到此参观过的人,无不惊叹前人设计科学、用石考究。

黄家桥有三个桥孔,桥长74米、宽5米、拱高7.8米,桥下悬挂一把镇压河妖的宝剑。黄家桥由当地大户黄再义捐资二千余金修建于咸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858年。

 黄家桥两岸苍山挺拔,绿树成荫,靠近盘县属地的桥头端屹立着一棵硕大的金丝楠木,远远望去,宛如一幅古朴而不失雅致的山水画卷。

关于建桥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当年的深溪河,山势险峻,湾多潭深,但凡雨水季节,洪水肆虐,每年都会吞噬一些牲畜和人口,于是当地大户乡绅黄再义就有了费资修桥的善举。

另一种说法是盘县的乡绅陇潜费千余金,在深溪河支流猪场河上修成了陇家桥,触动了黄再义在深溪河上建桥的意念,在做好事善方面,黄家也不甘落后陇家。

我想,这两说法应该兼而有之。

在桥上,在金宇光讲述了关于黄家桥的两段传奇故事。

故事一:

咸丰八年年冬的一天,黄家桥三孔合龙。“掌墨师”建议黄大人请名人“踩桥”。于是,两岸群众买上鞭炮,纷纷前来祝贺。中午时分,突然从罗汉乡凉水井方向走来一队扛枪挥刀的壮汉,一时鞭炮齐鸣,欢呼声四起。

原来老百姓把官军追赶的农民义军误当成“名人”来欢迎了。清军陈指挥官在凉水井听到回荡山谷的鞭炮声,以为前边激战,正欲催军前行,忽闻探子报“河边数千百姓迎接匪众!”于是下令:“停止追击!”

后来,义军感念桥工相助,阻止了官兵的追赶,便捐赠白银200两、粮食千石用于修桥用途,并建议村民将“引桥”填为实心墙,桥两端各修一亭,供行人歇息。

可惜,这两座凉亭于清光绪初年被毁。

故事二:

盘县新民镇乡绅陇潜在 “双合桥”竣工时,大摆宴席,酬谢乡亲父老,邀黄再义赴宴,并在黄再义的宴桌,用银锭支垫桌子的四只脚,旨在表明“富则事成”。

黄再义在 “民安桥”建成时,为回馈陇潜,也特请陇大人赴宴,每张桌子安排四个壮汉,一人抬着一支桌子脚不断移动服务陇潜用酒用菜,刻意昭示“人是活宝”,你陇家比我有钱,我黄家比你陇家有人。

光绪初年,普安官修县志,黄家桥理应列入建置志条目,主纂却认为:“黄家桥远离厅县,非官府库银所修,黄氏邀大清叛逆‘踩桥’,收受逆资,不宜褒肯。” 家居河畔的江秀才、罗秀才等不服,联名到安龙府呈文申诉无果。直到民国初年,凉水井拔贡田云裳撰县志,才答应补列“黄家桥”条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家桥河岸村寨几个混混趁黑夜,用钢钎撬开护桥石,盗走了黄家桥桥下的“镇河宝剑”。

后来,黄家桥附近村民自发组织“护桥宣传队”,走村串寨,谴责盗剑者,赌咒坏人“多行不义、天诛地灭”。以后,再无人敢做此类缺德事了。

刚从故事情景中走出来,我们就在黄家桥头遇到一位黄姓族长后人,已80多岁了,见我们在拍照,便说:"黄家桥就要淹了,这是我家老辈人修的。"


微信图片_20220417084020.jpg


据老人他讲,黄家桥早年是一个热闹之地,商贾往来,驮马不断,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常常聚集着成百上千的游人在这里游耍、探古,只是后来交通发达,这里才冷清了……

我们细细观察,黄家桥上铺路的青石,经过上百年的踩踏,如今早变成了一块块光洁的石板,更让人惊叹的是,在起阶的地方,由于负重的马帮在相同的地方踩踏,于是形成了一个个深深的马蹄窝。黄家桥,虽历经多次洪水冲击而安然无恙,不得不说是古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

我想,如果说中国石拱桥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那么,黄家桥也应算为其中的一页。不过今后,它就要沉睡水底了......


【作者介绍】赵兴,又名赵建国,普安人,教过书,做过政府行政和宣传相关服务事务,大学时就爱好写作,至今已在《北京日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黔西南日报》《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黔西南州党校学报》《贵州教育院报》《金三角》新华社、人民网等报刊网络发表作品200多篇。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赵兴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刘金洪‖《聚·散 白云》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散文 >
  • 赵兴‖回望黄家桥,那些往事如云烟

赵兴‖回望黄家桥,那些往事如云烟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一加文化 | 2022-04-17 09:06    [原创]

 在漫长的人类活动中,尤其是在被喻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国家军队的开疆拓土,抑或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桥一直不可或缺。古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显然讲的是桥在交通方面发挥的作用。

得知普安五嘎冲水库将要竣工蓄水的消息,我们才急着要去看看传说中的黄家桥。要不水库截流蓄满水后,它就永远沉睡在数十米深的水下了。

时令虽是初冬,但清风送爽,与普安青山中学任教的金宇光老师和肖化云、张仕琨、杨家贤、邓志明、常必鹏、陈明英等摄友同行,趁着兴致,我们直奔黄家桥。

从普安县城到青山镇,右转2公里到雪浦,然后车行8公里至博上村,再行约4公里到黄家桥寨子,然后步行三百米就到了黄家桥。


微信图片_20220417084026.jpg


黄家桥位于普安县青山镇博上与盘县新民乡的交界,虎踞在深溪河上游的茶马古道上,是清朝和民国时期青山、安谷、高武等地商贾马帮由黔入滇的必经之桥,人称“普安清朝第一桥”。

远看深溪河上的黄家桥,如长龙卧波,若飞若动,虽历经100多年风吹浪打,并未有丝毫裂变。但凡到此参观过的人,无不惊叹前人设计科学、用石考究。

黄家桥有三个桥孔,桥长74米、宽5米、拱高7.8米,桥下悬挂一把镇压河妖的宝剑。黄家桥由当地大户黄再义捐资二千余金修建于咸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858年。

 黄家桥两岸苍山挺拔,绿树成荫,靠近盘县属地的桥头端屹立着一棵硕大的金丝楠木,远远望去,宛如一幅古朴而不失雅致的山水画卷。

关于建桥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当年的深溪河,山势险峻,湾多潭深,但凡雨水季节,洪水肆虐,每年都会吞噬一些牲畜和人口,于是当地大户乡绅黄再义就有了费资修桥的善举。

另一种说法是盘县的乡绅陇潜费千余金,在深溪河支流猪场河上修成了陇家桥,触动了黄再义在深溪河上建桥的意念,在做好事善方面,黄家也不甘落后陇家。

我想,这两说法应该兼而有之。

在桥上,在金宇光讲述了关于黄家桥的两段传奇故事。

故事一:

咸丰八年年冬的一天,黄家桥三孔合龙。“掌墨师”建议黄大人请名人“踩桥”。于是,两岸群众买上鞭炮,纷纷前来祝贺。中午时分,突然从罗汉乡凉水井方向走来一队扛枪挥刀的壮汉,一时鞭炮齐鸣,欢呼声四起。

原来老百姓把官军追赶的农民义军误当成“名人”来欢迎了。清军陈指挥官在凉水井听到回荡山谷的鞭炮声,以为前边激战,正欲催军前行,忽闻探子报“河边数千百姓迎接匪众!”于是下令:“停止追击!”

后来,义军感念桥工相助,阻止了官兵的追赶,便捐赠白银200两、粮食千石用于修桥用途,并建议村民将“引桥”填为实心墙,桥两端各修一亭,供行人歇息。

可惜,这两座凉亭于清光绪初年被毁。

故事二:

盘县新民镇乡绅陇潜在 “双合桥”竣工时,大摆宴席,酬谢乡亲父老,邀黄再义赴宴,并在黄再义的宴桌,用银锭支垫桌子的四只脚,旨在表明“富则事成”。

黄再义在 “民安桥”建成时,为回馈陇潜,也特请陇大人赴宴,每张桌子安排四个壮汉,一人抬着一支桌子脚不断移动服务陇潜用酒用菜,刻意昭示“人是活宝”,你陇家比我有钱,我黄家比你陇家有人。

光绪初年,普安官修县志,黄家桥理应列入建置志条目,主纂却认为:“黄家桥远离厅县,非官府库银所修,黄氏邀大清叛逆‘踩桥’,收受逆资,不宜褒肯。” 家居河畔的江秀才、罗秀才等不服,联名到安龙府呈文申诉无果。直到民国初年,凉水井拔贡田云裳撰县志,才答应补列“黄家桥”条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家桥河岸村寨几个混混趁黑夜,用钢钎撬开护桥石,盗走了黄家桥桥下的“镇河宝剑”。

后来,黄家桥附近村民自发组织“护桥宣传队”,走村串寨,谴责盗剑者,赌咒坏人“多行不义、天诛地灭”。以后,再无人敢做此类缺德事了。

刚从故事情景中走出来,我们就在黄家桥头遇到一位黄姓族长后人,已80多岁了,见我们在拍照,便说:"黄家桥就要淹了,这是我家老辈人修的。"


微信图片_20220417084020.jpg


据老人他讲,黄家桥早年是一个热闹之地,商贾往来,驮马不断,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常常聚集着成百上千的游人在这里游耍、探古,只是后来交通发达,这里才冷清了……

我们细细观察,黄家桥上铺路的青石,经过上百年的踩踏,如今早变成了一块块光洁的石板,更让人惊叹的是,在起阶的地方,由于负重的马帮在相同的地方踩踏,于是形成了一个个深深的马蹄窝。黄家桥,虽历经多次洪水冲击而安然无恙,不得不说是古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

我想,如果说中国石拱桥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那么,黄家桥也应算为其中的一页。不过今后,它就要沉睡水底了......


【作者介绍】赵兴,又名赵建国,普安人,教过书,做过政府行政和宣传相关服务事务,大学时就爱好写作,至今已在《北京日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黔西南日报》《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黔西南州党校学报》《贵州教育院报》《金三角》新华社、人民网等报刊网络发表作品200多篇。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赵兴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燕子
  •   返回
  •  下一篇:刘金洪‖《聚·散 白云》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