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交流分享 >
  • 解读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纺织与服饰文化----走进贵州省望谟县祥乐纺织文化村

解读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纺织与服饰文化----走进贵州省望谟县祥乐纺织文化村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中共望谟县委宣传部 | 2018-08-12 09:23    [转载]

 

迎接客人时的服饰(中国报道王慧摄).jpg


迎接客人时的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纺织牵线 (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纺织牵线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梳线上架  (中国报道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梳线上架(中国报道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梳线上架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身着传统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身着传统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儿童们身着现代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儿童们身着现代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在贵州省境内的望谟县,今天还拥有一百多个纺织古村落,和四万多辆布依族传统纺织车及相应的蓝靛染缸,种植有几十亩的“歪你”(布依族的乡土棉花种)及几百亩蓝靛园。近日,中国报道走进了历史悠久的望谟县祥乐纺织文化村,梳理了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纺织与服饰的历史变迁。

 

    布依族先民以善纺著称。《汉书•地理志》载:“越地多产布。”在布依族的《摩经》中有纺织手工技艺的反映,讲述了布依族先民从编织到纺织的转变,从麻线到棉线的转变。《殡亡•下场经》对亡灵说:

 

    “整个地方怎样编布片,你儿子也怎样编布片。”

 

    用“编”而不用“织”,反映的正是布依族先民的原始纺织工艺情况。又如《亨旁温经》叙说死者去世后:“女儿陪伴你,几夜捻麻线,鸡叫前穿布筘,用五百六百根纱的筘,不一会就制成了衣服。”

 

    经文里极言女儿赶制孝衣速度之快。布依族纺织工具有纺车、倒线车、牵线架、织布机等,织成布后还需经印染、漂洗、晾晒等工序。这些工具、材料(棉花和蓝靛草)、工序在《布依族摩经》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的反映。

 

    布依族古歌《造棉造布歌》唱述有布依族先民发现棉花,并利用作纺织原料的场景。

 

    在古黔中地区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古代百越民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些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从贵州中部出土的纺织及缝纫用的石纺轮和陶纺轮、骨针、骨锥等石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在从事纺织生产活动。古书有记载,“布依族先民‘能为细布,色至鲜净’”。

 

    汉文献中有记录望谟布依族的土布制作状况。1854年的《兴义府志》记载有诗人写望谟布依族纺织的诗,清朝道光副贡生张国华云说“四时风月三时聚,白到棉花走下江”,“野店风情似粤乡,棉花开遍白茫茫;机身动处书声动,文武科名始姓王”,“折得白棉归去晚,鼎锅饭熟夜灯红”,说的是望谟布依族有种植棉花和读书的习俗;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布依族种植棉花的种植制度更是地道,他写道“见说种棉生土好,还馀一半未开山”;诗人谭世禄把望谟布依族土布命名为“格子花”,他在其竹枝词里写道“王母(即今日望谟县)河头势转斜,蟠桃旧地有人家。联机布染分颜色,此处还多格子花。”“生地年年破草皮,山夷种就木棉枝。黄梅雨过花间后,紫布囊归月上时。”黄晋明描述望谟布依族妇女勤于纺花织布,他写道:“晚饭黄昏苦菜鲜,阁家团圆小炉前。怜她月上三更后,有火无灯尚纺棉”。《贵州通志》也云:“女勤纺织…..故织紝颇多”;黄晋明写到“织来花布才盈丈,要与官差算脚钱”,说明布依族村民在土布交易产生了赋税。由此可知,纺织是布依族妇女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现今,望谟县拥有一百多个纺织古村落,四万多辆布依族传统纺织车及相应的蓝靛染缸,种植有几十亩的“歪你”(布依族的乡土棉花种)及几百亩蓝靛园。

 

    祥乐村位于望谟县复兴镇,这里有一百多辆织机,家家户户都纺花织布,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会听到此起彼伏的纺织声。这里土布的年产量是一万“绢”(或“霍”),总的长度大约有100公里长,宽度是六十五厘米。布依族土布的纹样反映其环境,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桐花纹、甘蔗纹等。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布依族男人装束,唐代“左衽,露发,徒跣”。明代“短衣裹头"。清初“以帕束首……衣尚青"。清初,朝廷强制剃发,把头发周围剃光,只留头顶碗口大的头发,编成长辫,拖在背后或盘在头上。喜穿青、蓝色土布衣服。青少年以穿蚊子布、花椒布为时尚。短衣对襟,开胸布纽七个或九个。上下荷包两对,有的只安下面一对,上面一个小荷包。均没有盖。下身为长裤,没有裤包。分裤头和裤身两段,裤身青色或蓝色,裤头白色或灰色。六旬以上老年人,多穿右衽大襟长衫或秀领短衫,长衫系围带。冬天脚穿青、蓝色白底布鞋,夏天穿苎麻、蓑草、米心草(谷穗杆)等自制的草鞋。有的穿木屐,头包方格子布或青布帕子。20世纪40年代,入学读书的青少年,已改穿中山服、学生服、衬衣,脚穿布凉鞋、胶鞋,头发护学生头、中山头。

 

    布依族妇女服饰,明代,青布裹头,“蒙髻若帽之状?”。清乾隆《南笼府志•地理志》载:“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衣短裙长,色惟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裙以青布十余幅为细褶,镶边,委地数寸,腰以宽长带数围结于后,带垂若翅。”望谟县布依族妇女,头戴方格子花帕,有的花帕两头剪整齐,有的留下吊须。姑娘们的花帕非常讲究,折叠整齐成条形包在头上,亦有不折叠就直接包在头上的。有的将花帕末端拾在头上。姑娘发式,独辫,近尾部扎红头绳,拖在背后或盘在头上。有顺时针、反时针两种盘法。成年妇女结发髻,罩上发套,并扎银簪或竹簪。衣服大都是大襟宽袖,低领右衽,围肩镶阑干(花边),有五至七颗钮扣。袖口接五寸长青布,接头处镶阑干。脚穿尖头上翘绣花鞋,戴银手镯或玉手镯,少女穿耳戴环。童帽,有仿猫、兔头面缝制的,有仿古代武士头盔和文官乌纱帽的。帽前钉一排银质或玉石的罗汉、八仙或“长命富贵”字样。帽后吊有彩色穗须和几个银质或铜质的小铃铛。40年代,妇女穿士林布父母装为阔绰,成为礼服或赶集服。现在大都改进不穿阑干大襟衣。

 

    随着时代的发展,布依族服饰亦逐渐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充足,花色品种齐全,任意选购。传统服饰已逐渐由西服、夹克、时装衣裙、丝袜、皮鞋所取代。唯节日或出席重要会议仍着民族服装。

 

布依族男士们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王慧摄).jpg


布依族男士们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

 

(文章来源:中国报道  文/图:王慧)





  •  上一篇:无
  •   返回
  •  下一篇:王才丽黔西南州文化产业发展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交流分享 >
  • 解读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纺织与服饰文化----走进贵州省望谟县祥乐纺织文化村

解读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纺织与服饰文化----走进贵州省望谟县祥乐纺织文化村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中共望谟县委宣传部 | 2018-08-12 09:23    [转载]

 

迎接客人时的服饰(中国报道王慧摄).jpg


迎接客人时的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纺织牵线 (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纺织牵线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梳线上架  (中国报道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梳线上架(中国报道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们正在梳线上架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身着传统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身着传统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妇女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布依族儿童们身着现代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jpg


布依族儿童们身着现代服饰  (中国报道 王慧 摄)

 

    在贵州省境内的望谟县,今天还拥有一百多个纺织古村落,和四万多辆布依族传统纺织车及相应的蓝靛染缸,种植有几十亩的“歪你”(布依族的乡土棉花种)及几百亩蓝靛园。近日,中国报道走进了历史悠久的望谟县祥乐纺织文化村,梳理了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纺织与服饰的历史变迁。

 

    布依族先民以善纺著称。《汉书•地理志》载:“越地多产布。”在布依族的《摩经》中有纺织手工技艺的反映,讲述了布依族先民从编织到纺织的转变,从麻线到棉线的转变。《殡亡•下场经》对亡灵说:

 

    “整个地方怎样编布片,你儿子也怎样编布片。”

 

    用“编”而不用“织”,反映的正是布依族先民的原始纺织工艺情况。又如《亨旁温经》叙说死者去世后:“女儿陪伴你,几夜捻麻线,鸡叫前穿布筘,用五百六百根纱的筘,不一会就制成了衣服。”

 

    经文里极言女儿赶制孝衣速度之快。布依族纺织工具有纺车、倒线车、牵线架、织布机等,织成布后还需经印染、漂洗、晾晒等工序。这些工具、材料(棉花和蓝靛草)、工序在《布依族摩经》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的反映。

 

    布依族古歌《造棉造布歌》唱述有布依族先民发现棉花,并利用作纺织原料的场景。

 

    在古黔中地区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古代百越民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些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从贵州中部出土的纺织及缝纫用的石纺轮和陶纺轮、骨针、骨锥等石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在从事纺织生产活动。古书有记载,“布依族先民‘能为细布,色至鲜净’”。

 

    汉文献中有记录望谟布依族的土布制作状况。1854年的《兴义府志》记载有诗人写望谟布依族纺织的诗,清朝道光副贡生张国华云说“四时风月三时聚,白到棉花走下江”,“野店风情似粤乡,棉花开遍白茫茫;机身动处书声动,文武科名始姓王”,“折得白棉归去晚,鼎锅饭熟夜灯红”,说的是望谟布依族有种植棉花和读书的习俗;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布依族种植棉花的种植制度更是地道,他写道“见说种棉生土好,还馀一半未开山”;诗人谭世禄把望谟布依族土布命名为“格子花”,他在其竹枝词里写道“王母(即今日望谟县)河头势转斜,蟠桃旧地有人家。联机布染分颜色,此处还多格子花。”“生地年年破草皮,山夷种就木棉枝。黄梅雨过花间后,紫布囊归月上时。”黄晋明描述望谟布依族妇女勤于纺花织布,他写道:“晚饭黄昏苦菜鲜,阁家团圆小炉前。怜她月上三更后,有火无灯尚纺棉”。《贵州通志》也云:“女勤纺织…..故织紝颇多”;黄晋明写到“织来花布才盈丈,要与官差算脚钱”,说明布依族村民在土布交易产生了赋税。由此可知,纺织是布依族妇女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现今,望谟县拥有一百多个纺织古村落,四万多辆布依族传统纺织车及相应的蓝靛染缸,种植有几十亩的“歪你”(布依族的乡土棉花种)及几百亩蓝靛园。

 

    祥乐村位于望谟县复兴镇,这里有一百多辆织机,家家户户都纺花织布,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会听到此起彼伏的纺织声。这里土布的年产量是一万“绢”(或“霍”),总的长度大约有100公里长,宽度是六十五厘米。布依族土布的纹样反映其环境,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桐花纹、甘蔗纹等。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布依族男人装束,唐代“左衽,露发,徒跣”。明代“短衣裹头"。清初“以帕束首……衣尚青"。清初,朝廷强制剃发,把头发周围剃光,只留头顶碗口大的头发,编成长辫,拖在背后或盘在头上。喜穿青、蓝色土布衣服。青少年以穿蚊子布、花椒布为时尚。短衣对襟,开胸布纽七个或九个。上下荷包两对,有的只安下面一对,上面一个小荷包。均没有盖。下身为长裤,没有裤包。分裤头和裤身两段,裤身青色或蓝色,裤头白色或灰色。六旬以上老年人,多穿右衽大襟长衫或秀领短衫,长衫系围带。冬天脚穿青、蓝色白底布鞋,夏天穿苎麻、蓑草、米心草(谷穗杆)等自制的草鞋。有的穿木屐,头包方格子布或青布帕子。20世纪40年代,入学读书的青少年,已改穿中山服、学生服、衬衣,脚穿布凉鞋、胶鞋,头发护学生头、中山头。

 

    布依族妇女服饰,明代,青布裹头,“蒙髻若帽之状?”。清乾隆《南笼府志•地理志》载:“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荣,衣短裙长,色惟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裙以青布十余幅为细褶,镶边,委地数寸,腰以宽长带数围结于后,带垂若翅。”望谟县布依族妇女,头戴方格子花帕,有的花帕两头剪整齐,有的留下吊须。姑娘们的花帕非常讲究,折叠整齐成条形包在头上,亦有不折叠就直接包在头上的。有的将花帕末端拾在头上。姑娘发式,独辫,近尾部扎红头绳,拖在背后或盘在头上。有顺时针、反时针两种盘法。成年妇女结发髻,罩上发套,并扎银簪或竹簪。衣服大都是大襟宽袖,低领右衽,围肩镶阑干(花边),有五至七颗钮扣。袖口接五寸长青布,接头处镶阑干。脚穿尖头上翘绣花鞋,戴银手镯或玉手镯,少女穿耳戴环。童帽,有仿猫、兔头面缝制的,有仿古代武士头盔和文官乌纱帽的。帽前钉一排银质或玉石的罗汉、八仙或“长命富贵”字样。帽后吊有彩色穗须和几个银质或铜质的小铃铛。40年代,妇女穿士林布父母装为阔绰,成为礼服或赶集服。现在大都改进不穿阑干大襟衣。

 

    随着时代的发展,布依族服饰亦逐渐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充足,花色品种齐全,任意选购。传统服饰已逐渐由西服、夹克、时装衣裙、丝袜、皮鞋所取代。唯节日或出席重要会议仍着民族服装。

 

布依族男士们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王慧摄).jpg


布依族男士们身着现代服饰(中国报道   王慧  摄)

 

(文章来源:中国报道  文/图:王慧)





  •  上一篇:无
  •   返回
  •  下一篇:王才丽黔西南州文化产业发展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