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专题
  • 信息
  • 好人
  • 热土
  • 综合
  • 首页 >
  • 热土黔西南> 热土 >
  • 著名作家叶辛黔西南寻访“加油”起源记

著名作家叶辛黔西南寻访“加油”起源记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叶辛好花红书院 | 2024-05-13 11:43    [转载]

一片树叶对土地的情怀

——著名作家叶辛黔西南寻访“加油”起源记


微信截图_20240513112848.png


叶辛、陈昌旭一行人在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考察


一

提及贵州,可能是叶辛一辈子也抺不去牵绊。

叶辛1969年3月从上海来到贵州,4月4日挑着行李铺盖和书箱子,入住砂锅寨的泥墙茅草屋和土地庙。那一年,知青叶辛十九岁。10年后,1979年他把户口迁出修文久长,到省作协成了作家。又一个10年,1990年8月31日离开贵州回到上海。在贵州,叶辛工作生活了整整20年。《叶辛的贵州》散文集有这样一段话,“那也是我仅仅生活过二十年,却锁定一生熟悉与魂牵的地方。”,个中承载了万语千言。

贵州、砂锅寨、春晖行动、茅台酒、云雾茶……,一段段过往、一个个友人,特殊时代的特殊经历总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2004年5月,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了春晖行动,以孟郊《游子吟》感召在外游子助力发展,叶辛写了一篇《贵州春晖行动》文章对此进行了回应。不久,他联络了上海八位企业家到修文县砂锅寨考察。

2009年,作家蒋巍受此感动,实地采访撰写的《叶辛与春晖行动》中这样描述:“那天从早晨就下着雨,可听说当年的知青娃叶辛回来了,周边各村寨数百名乡亲闻讯赶来,打雨伞的,披塑料布的,欢迎的队伍浩浩荡荡排出两三里地。叶辛和他的企业家朋友们踏着泥泞,在掌声和欢笑声中到寨子里的小学参观,乡亲们的真挚情感,乡村学校的破败潦倒,让叶辛一行久久不能平静……”

2005年3月,叶辛和八位企业家筹措的35万元汇入修文县教育局账户。历半年月,三层楼的“叶辛春晖小学”落成。开学典礼上,叶辛饱含深情说道,“在砂锅寨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对我日后成为一个作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春晖行动”联通了数以万计在外游子反哺家乡,参与贵州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2011年5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考察指导工作时这样评价“春晖行动”:“团省委发起倡导开展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动员组织广大在外游子参加家乡扶贫开发的‘春晖行动’,这些有特色有实效的做法要继续坚持和推广。”

大概这就是叶辛与贵州,因一份对家园故土的赤诚,成就“伟大但人人可为”的“春晖模式”现象的一个缩影。


二

世人尽知,贵州有两大标签,茅台酒、云雾茶,叶辛于贵州的情感,何尝不是浓烈如酒、清幽似茶。

2023年末、癸卯岁尾。春未至、信已来,叶辛应“家乡人”之约,远赴黔西南州普安县,参加全国早茶大会暨2024年“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

这还得说一下普安的茶。1980年,普安县发现了茶籽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在普安县的境内还发现了2万多株古茶树,其中最大树龄达4800年,树龄1000年以上的就有3000株,这些古茶树被誉为“可以喝的活化石”,因此普安县获得了“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世界茶源”等美誉。

叶辛喜欢茶,经历如茶,生性亦如茶,平静、专注、坚定,言谈举止间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处事风格,历经岁月沧桑后的从容淡然。

叶辛回到了贵州,来到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兴义,在这个云上万峰的山水间,重拾乡音、重逢故人,自然多了几分亲近。

“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希望在有生之年再为贵州的茶叶走向外界出一份力,为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出一份力!”手捧暗香,他心情格外愉悦。


微信截图_20240513112834.png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作为民族地区的黔西南加大马力,踩足油门,社会发展正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大道上日夜兼程!我们都在‘加油’!”

老朋友说,底气和信心溢于言表。

“‘加油’一词起源于黔西南州,就来自张之洞父亲张锳任兴义府知府时为郡中学子‘添灯加油’的典故!”

前脚还未踏上目的地普安的茶园的叶辛,意外邂逅了一个相对茶叶更有意思的文化“宝藏”。

“‘加油’这个词大家都在使用,习总书记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当中,勉励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在2018年10月第五个扶贫日来临的时候,总书记强调全国人民要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油干。2019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当中提出,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还有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当中,再次强调了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齐心协力加油干。”

习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加油”一词,竟然出自脚下的这片土地,引起了叶辛的兴趣。

万峰林磅礴千里、气势恢宏。水墨山水之间,一个人、一个典故和因此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盈满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的意境当中,穿过历史的烟云而来。

原来张之洞的父亲张锳,1826 年入黔为官,1841署理兴义府(治今安龙)知府,一直到1856年离世。任兴义府知府期间,十分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每天晚上派两个差役,一个打着灯笼,一个挑着油桶沿街走访,看哪家灯亮着有读书声,然后进去就说:府台大人给相公添灯油喽,知府大人祝相公勤学上进,早登功名。张锳在贵州为官三十载,其中在安龙的任职时间最长,他重视教育、重视文化善举,在市井坊间口口相传,百余年后,安龙的老百姓都记住了张锳这个太守。

“这就是‘知府添灯油’典故,也就是‘加油’文化的源头。”

“原来如此,还真是有意思哦!”。

“一任知府鼓励青年学子读书,是精神上的鼓励,同时十多年间不断又为学子添珍贵的灯油,是物质上的一个激励。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乌云压城,武汉这个张锳之子张之洞曾经主政十七年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果断按下了暂停键。面对无尽的变数和未知病毒的恐惧,原中央电视台《国宝》主持人任志宏老师,通过个人自媒体账号对‘加油’一词的起源进行了讲述,在非常时期、特殊时候,饱含温度的一句‘武汉加油’,激励着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国难。这个温暖的故事还被全国兼职的妇联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蒙曼,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讲述了‘加油’的来历,通过感人故事得出,身边亲戚朋友遇到困难时,一句‘加油’,将是对他们而言就是精神的支撑和最好慰藉的结论。”

“张之洞4岁随同父亲来到兴义府,18岁娶妻生女后方才离开,人生中14年宝贵的青少年时期在安龙度过,特别是他11岁写就的《半山亭记》,体现着“学而思”的格局和远见。一定程度上说,是安龙厚重的文化底蕴、人文风物影响了张之洞“三观”的形成。这个地方很是了不起,真值得实地走一走、现场看看!”

“正如茶叶化石深藏地下,若不是这次的机缘巧合,发现了这个典故,可能就与它失之交臂。‘加油’文化需要挖掘和发现、运用和传播,才能从其中发掘出更多的精华。经济社会发展除了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眼前的大好机遇,伟大的事业更需要强大的共情能力凝聚力量。”叶辛说。


三

初冬里的安龙招堤,山明水净、一片清朗。

缓步走在180年前筑就的招公堤上,暖风徐来、杨柳轻拂,冬日暧阳将温和悉数洒在十里荷塘之上。云淡水清之间,枯荷残枝傲然挺立,绵延十里尽是繁华落尽后的满池风骨。

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府张锳将招堤加高五尺,从江浙移植菱荷于海子沼泽,在金星山上建“半山亭”,其子张之洞(清末军机大臣)作“半山亭记”镌刻于石壁。


坐落在招堤荷畔金星山上的涵虚阁,晚清名臣张之洞11岁时大气之作《半山亭记》镌刻在半山亭上.png


坐落在招堤荷畔金星山上的涵虚阁,晚清名臣张之洞11岁时大气之作《半山亭记》镌刻在半山亭上


看完十一龄童张之洞的撰写的《半山亭记》,文中“夫其得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的政治见解和“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格局境界让人啧啧称奇。神思遥想中,叶辛一众人来到亭旁的一览亭上,站在刻有“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楹联的石柱下,抬眼望去,斑驳岁月掩盖不了字体的遒劲古拙、入石三分的笔墨中,浸染着一股家国天下、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华民族不得已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张锳身逢乱世,同时作为一个士大夫,又是一个文人,情理之中不免要发出“问几辈能挽河山”这么一个时代之问!”

“问几辈能挽河山,谁来挽往河山?要靠大量人才,国家栋梁之才。人才从哪里来?首先靠教育。‘治天下之智者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于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于学校。’ 张锳首先办珠泉书院,办义学育才。然后他修府试院选拔人才。后来他将子侄的儿子、侄子兄弟带到任职的地方读书。延请大量名师执教,其中包括了张国华、韩超等官宦贤达、地方名流,还将张之洞送到重重关山外的安顺府向胡林翼拜师学艺。另外用了13年的时间修《兴义府志》,正所谓殚精竭虑!”

随同人员介绍着,叶辛不禁感慨。安龙这座小城敬畏历史、敬畏文化,骨子里热爱文化。他安静地听着、思考着,感受着小城世代对100年前清代知府的敬仰和追述。

“这里是目前贵州保留规模最大的试院,也是当时西南最大的府试院”,在修旧如初的兴义府试院。叶辛目光掠去,尽是感叹。“得屋209间,几案被褥一应具备,甲于天下,旷古未有”,不仅是规模宏大、楼台林立,更是有感于张锳自捐俸䘵2000两,在国库空虚的当时,倡导地方乡绅募捐了3万零800两,何等的大手笔。

“通过14 年努力下,兴义府出了2个进士,30多个举人, 100 多个贡生。就偏居边城的兴义府来讲,旷古未有,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他的这种价值观、人生观深刻影响着青少年时期的张之洞。”,随同人员这番表述,源自张之洞重视教育的功绩。

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他的政绩。

张之洞在1867年到1874年间,远赴四川、湖北任学政,修了经心书院、尊经书院(四川大学前身)。在山西任巡抚,建了宁德堂,修了文庙等。在广东时建了广雅书院,到武汉建了两湖书院、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在晚清风雨飘摇、时局危艰时,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修铁路、建军工厂、练新军等,无一不是在用自己毕生的心血,为千疮百孔的国家进行着不遗余力的修补。

1907 年,张之洞调到北京任军机大臣时候,在武汉黄鹤楼上留下了“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他日交通文规,登临不觉亚欧遥”楹联,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气度。

从张锳发出“问几辈能挽河山”的时代之问,到张之洞回京留下“登临不觉亚欧遥”的一生作答,何尝不是相互联系又互相作用的结果。

“张锳重教兴文、培养人才思想,一直影响着张之洞。张之洞修学办学,将湖北1000 多人派到日本留学,当时在全国就占了 20%以上,非常了不起。”

……


 四

在张锳、张之洞的故事中,时间飞快。

“加油”故事还在交流中继续,尽管暮色悄然到来,彼此的叶辛意欲却还未尽。

这天是农历冬月十八,月亮还未升起。充满烟火气息和人间温情小城被街灯次递点亮,古韵和现代交织的街道上,车如流水灯如虹、人群熙来攘往,安宁而温暖。

相对白天、黔西南夜晚的气温有些低。安龙县圣际酒店四楼的会议室外,云贵高原的寒意稍显凉意,室内热情的气氛阻拦了窗外微寒。

年过七旬的叶辛老师,安静斜坐在座椅上。对面的文史爱好者们,仍在述说那个自己还未听完的“加油”故事。

“能邀请到叶辛老师助力‘加油’文化打造,十分幸运,相信在不远将来,还会有更多倾心文化事业的仁人志士,加入这个温暖而直达人心的文化挖掘和推广,助推黔西南州独有的“加油”文化能够立足黔西南、走出贵州、推向全国!”

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引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半天的行程中,叶辛对张之洞青少年读书的“天香阁”印象颇深,这里现在成了张之洞陈列馆。所展陈的《半山亭记》《殿试卷》和《劝学篇》反映他一生成长轨迹,特别是《劝学篇》,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影响巨大。张之洞的成就,受他父亲影响深远。华东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说过,张之洞能够在湖北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得益于在兴义府的教育。张之洞曾对其下属说起“我一生的学问文章起迹在此”,他一生的学问文章起迹就在兴义府,就在安龙。


微信截图_20240513112916.png


叶辛、陈昌旭一行人在位于安龙县的兴义府试院旧址考察


说起安龙与张之洞的影响,可以说是他“三观”养成地,也是他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抱负的启蒙地,他后来修建铁路、练新军,推行新政、建新军,行新学、办实业,耗尽一生心血挽国家于危局之中,为他成为晚清名臣奠定了基础。其父亲张锳,在张之洞11岁时、半山亭上发出“问几辈能挽河山”之问,代表了那个时代为国家民族存亡奔走呼号群体的觉醒,这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带来的生存危机,张锳和魏源、龚自珍等无数仁人志士一样,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后来,张之洞培养了学生经学大师廖平,还有受其实力救国、经世致用等思想影响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甚至后来辛亥革命,专家给出了客观的评价,恰恰是因为张之洞在武汉练新军培养的人才,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他本意并不想推翻清朝,种豆得瓜,他恰恰又推翻了清朝。

叶辛静静地品味着,不时与参与座谈的人员互动、探讨。

1912 年,孙中山先生到湖北,称赞“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很高,说“谈到中国的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道,“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是有改革观念的一个人”,对张之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国务委员、原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同志,2022年5月到安龙, 其间对“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这副楹联印象深刻,她强调,“‘加油’这个词就产生在你们黔西南,希望你们好好挖掘,让其成为一种精神特质。”。

基于详实史料和严谨推理,黔西南最终提炼“守正笃行,久久为功”。并用“三性三理”进行阐释。三性,一是有独特的地域性。“加油”一词起源于黔西南、起源于安龙,这是普遍认同的,百度搜索印证了这一事实。二是有厚重的历史性。守正,正者大道也,就是恪守正道。笃行之、明辨之,《礼记》有载。久久为功出现在很多历史典故中,就是它有厚重的历史性。三是有鲜明的时代性。两个层面,无论是对孩子说“加油”,体育赛事喊“加油、加油”。面对受灾、地震,武汉疫情喊出的“加油”,中国化特殊的表达方式,润物细无声、日用而不觉。三理,就是道理、学理、哲理。恪守正道是道理。知行合一学理,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同为学理。久久为功、量变到质变是哲理。


五

上下五千年,多少帝王将相、多少兴衰成败,史书记载或许只有寥寥无几的几行字。但情系苍生的贤能,却能在黎民百姓、市井坊间代代流传,这或许就是人间真情温度的力量。

谈论间,众人的话题不自觉地将话题转移到了张氏父子的胸襟气度和人格魅力上。地方史志记载,笔山书院修缮,张锳捐出了大量银两,笔山书院的学生来这个地方求学考功名一应免费。1902 年张之洞将兴义府的 10 个孩子送到湖北去读书,学成回来当老师为家乡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有小时候在兴义府时好友的后人。

他时常怀念故乡,在暮年还为儿时玩伴王允嘉题写“清如冰玉”“耕读”牌匾。郡人王允嘉与张之洞为同窗好友,感情甚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曾赠手书对联“独立寒秋谁与友,往看万壑争交流”。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督湖广,郡中好友宋杰曾去武昌访张。为报答旧谊,张之洞欲将之重用,宋杰因年迈婉拒了,临行时,张之洞厚赠宋杰。听闻他八十一岁离世的消息,张之洞寄以挽章“感旧思贤”。联曰:汉上感沧桑,闻诗重话趋庭时;黔州暗梁月,入梦应来死友魂。并推荐宋杰之子宋绍锡(廪贡生)官湖北补用知县。以上种种,就是重情重义的张之洞。

张佩伦和张之洞同为清流派,张佩伦的学生严修同样得到张之洞的指点,成了当时有名的学者。后来又在与张之洞和科考同榜李端棻的推荐下,严修到贵州做了学政,到任贵州学政的严修沿袭张之洞爱才惜才的禀性,聘请当时贵州著名学者雷霆珍(绥阳人)到兴义府笔山书院来任山长,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其中包括包括何应钦、王伯渠、王文华等人,可谓成绩斐然,笔山书院又推荐了30多个优秀人才到日本留学,影响了贵州一个时代。后人评价“一部贵州近代史,半部兴义人”。

此外,张锳署理遵义府知府时,大力推动贵州沙滩文化,大力扶持邓珍、莫友芝编撰《遵义府志》。后来,张之洞将西南巨儒邓珍的儿子郑志同聘请他到四川当学政的幕僚等。张锳、张之洞父子,对地方、对贵州,甚至全国的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常提到“加油”一词。二十大报告提出“守正创新,笃行不怠,撸起袖子加油干”,“加油”一词润物细无声,日用而不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行动自觉。首先,守正就是恪守正道。其次,笃行就是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张锳、张之洞面对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情况,求真务实。大兴现代教育、推动洋务运动、操练新军等等,这就是脚踏实地的举措。再次,就是锲而不舍、行稳致远,从张锳、张之洞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持,就是锲而不舍、不放弃。加油文化,它的精神特质在于此。

2023年1月5日,省委徐麟书记第一次来黔西南考察,州委主要领导汇报了加油文化,讲到守正笃行、久久为功。徐麟书记指出,守正笃行,久久为功,提炼得很精准,很到位,就是要以这种精神作风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7月3日,徐麟书记再次来到黔西南,又将加油文化做了详细汇报。9 月中旬,徐麟书记陪同中宣部胡和平部长到贵州考察,专门介绍了“加油”一词发源地和典故,了解“加油”文化打造进度。


兴义府城.png


兴义府城


听完黔西南全力以赴推动“加油”文化挖掘整理和运用,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工作。叶辛深深认同,他认为,“‘加油’文化具备的特质和丰富内涵,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叶辛老师目光转向济济一堂的人群,思绪涌动、心意难平。

安龙县委书记刘华,阐述了他对“加油”的理解,就是为自己加油、为他人加油、为事业加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是人与人、物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在张锳的“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楹联上,能挽河山才能畅谈风月,畅谈风月是为了不断地加油,不断地发展。当中体现了民生悲悯的人文关怀和广博的家国情怀。在鸦片战争爆发、江河日下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抵御外敌,需要“加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惊涛骇浪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为千秋大业“加油”。用“不与俗人争利,不以文人争名,不与无畏人争气”营造大胸怀、大格局、大境界。  

用“明体达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伟大事业加油。用“加油”强大的共情能力,彰显中国宣传舆论话语权,为唤起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能量。

地方文史爱好者黄朝文、黄显旷、唐保华等分别从张锳民生情怀、轶事掌故等进行了讲述,州文史爱好者王沾云、桂兵、罗锦、岑大明等也从时代背景、当代价值及挖掘运用等方面进行着详细的阐述。


六

不知不觉中,时针已逼近22点。

叶辛感慨道,知府张锳“添灯加油”有温度的小故事背后,演绎的是不同时代官宦贤达、仁人志士为家国命运的奔走付出的志气,背后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久久为功与生俱来的禀性。历史长空、风云人物,地方主政者的使命担当和卓越作为,让他在采风创作过程中感慨良多、感触颇深。

他动情地表示,愿写一篇关于“加油”的文章。他解释说,从万峰林一路看到安龙,整个身心,都在关于安龙“加油”文化的学习和体悟中。撰写这样一篇文章是不难,调研足够了、内容也足够了,作为一名作家,有信心写好,表示三个月之内,在国家或者北京、上海的主要报刊上刊发。欣然应允题写“加油文化院”,回家以后第一时间打磨题写。为便于采风创作,深度融入“加油”文化挖掘传播当中,拟在黔西南设立“叶辛工作室”。

此外,在如何承载“加油”文化起源地上做实文章上,他苦口婆心提出,要发动知晓这段历史和典故的同仁,不断地收集、不断地扩大范围,完整整理张锳、张之洞在兴义府工作生活期间的小故事,用充满人间真情和烟火味的民族情感支撑好“加油”,将安龙故事在贵州传播,利用影视渠道将黔西南州独有文化积极向全国,甚至全世界进行宣传推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运用……

“如果还有什么关于安龙、关于黔西南州的灵感出来,我就会写,一直写下去!”

叶辛老师最后的结束语让人动容。或许这就是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使然。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故乡与灵魂最美妙的相处,就是虽远在千里之外,思想和情感却近在咫尺。20年来的相互扶携,又一个20年后的不遗余力,叶辛与贵州真挚笃定的情感,跨越山海、穿越时空,定格在这么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夜晚。

什么是“加油”?

或许,全力以赴推动“加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以赴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个特殊群体,将最具中国化表达形式的“加油”一词,激发其强大的共情能力,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外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远、传得更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绵延不断的中华民族力量!

这就是“加油”,就是这个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最好的注脚!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安龙县文联主席  李立靖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黔西南州2018年高考取得“两提升三创造”优异成绩
  •   返回
  •  下一篇:兴义市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举行  
  • 首页 >
  • 热土黔西南> 热土 >
  • 著名作家叶辛黔西南寻访“加油”起源记

著名作家叶辛黔西南寻访“加油”起源记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叶辛好花红书院 | 2024-05-13 11:43    [转载]

一片树叶对土地的情怀

——著名作家叶辛黔西南寻访“加油”起源记


微信截图_20240513112848.png


叶辛、陈昌旭一行人在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考察


一

提及贵州,可能是叶辛一辈子也抺不去牵绊。

叶辛1969年3月从上海来到贵州,4月4日挑着行李铺盖和书箱子,入住砂锅寨的泥墙茅草屋和土地庙。那一年,知青叶辛十九岁。10年后,1979年他把户口迁出修文久长,到省作协成了作家。又一个10年,1990年8月31日离开贵州回到上海。在贵州,叶辛工作生活了整整20年。《叶辛的贵州》散文集有这样一段话,“那也是我仅仅生活过二十年,却锁定一生熟悉与魂牵的地方。”,个中承载了万语千言。

贵州、砂锅寨、春晖行动、茅台酒、云雾茶……,一段段过往、一个个友人,特殊时代的特殊经历总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2004年5月,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了春晖行动,以孟郊《游子吟》感召在外游子助力发展,叶辛写了一篇《贵州春晖行动》文章对此进行了回应。不久,他联络了上海八位企业家到修文县砂锅寨考察。

2009年,作家蒋巍受此感动,实地采访撰写的《叶辛与春晖行动》中这样描述:“那天从早晨就下着雨,可听说当年的知青娃叶辛回来了,周边各村寨数百名乡亲闻讯赶来,打雨伞的,披塑料布的,欢迎的队伍浩浩荡荡排出两三里地。叶辛和他的企业家朋友们踏着泥泞,在掌声和欢笑声中到寨子里的小学参观,乡亲们的真挚情感,乡村学校的破败潦倒,让叶辛一行久久不能平静……”

2005年3月,叶辛和八位企业家筹措的35万元汇入修文县教育局账户。历半年月,三层楼的“叶辛春晖小学”落成。开学典礼上,叶辛饱含深情说道,“在砂锅寨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对我日后成为一个作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春晖行动”联通了数以万计在外游子反哺家乡,参与贵州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2011年5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考察指导工作时这样评价“春晖行动”:“团省委发起倡导开展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动员组织广大在外游子参加家乡扶贫开发的‘春晖行动’,这些有特色有实效的做法要继续坚持和推广。”

大概这就是叶辛与贵州,因一份对家园故土的赤诚,成就“伟大但人人可为”的“春晖模式”现象的一个缩影。


二

世人尽知,贵州有两大标签,茅台酒、云雾茶,叶辛于贵州的情感,何尝不是浓烈如酒、清幽似茶。

2023年末、癸卯岁尾。春未至、信已来,叶辛应“家乡人”之约,远赴黔西南州普安县,参加全国早茶大会暨2024年“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

这还得说一下普安的茶。1980年,普安县发现了茶籽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在普安县的境内还发现了2万多株古茶树,其中最大树龄达4800年,树龄1000年以上的就有3000株,这些古茶树被誉为“可以喝的活化石”,因此普安县获得了“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世界茶源”等美誉。

叶辛喜欢茶,经历如茶,生性亦如茶,平静、专注、坚定,言谈举止间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处事风格,历经岁月沧桑后的从容淡然。

叶辛回到了贵州,来到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兴义,在这个云上万峰的山水间,重拾乡音、重逢故人,自然多了几分亲近。

“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希望在有生之年再为贵州的茶叶走向外界出一份力,为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出一份力!”手捧暗香,他心情格外愉悦。


微信截图_20240513112834.png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作为民族地区的黔西南加大马力,踩足油门,社会发展正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大道上日夜兼程!我们都在‘加油’!”

老朋友说,底气和信心溢于言表。

“‘加油’一词起源于黔西南州,就来自张之洞父亲张锳任兴义府知府时为郡中学子‘添灯加油’的典故!”

前脚还未踏上目的地普安的茶园的叶辛,意外邂逅了一个相对茶叶更有意思的文化“宝藏”。

“‘加油’这个词大家都在使用,习总书记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当中,勉励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在2018年10月第五个扶贫日来临的时候,总书记强调全国人民要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油干。2019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当中提出,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还有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当中,再次强调了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齐心协力加油干。”

习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加油”一词,竟然出自脚下的这片土地,引起了叶辛的兴趣。

万峰林磅礴千里、气势恢宏。水墨山水之间,一个人、一个典故和因此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盈满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的意境当中,穿过历史的烟云而来。

原来张之洞的父亲张锳,1826 年入黔为官,1841署理兴义府(治今安龙)知府,一直到1856年离世。任兴义府知府期间,十分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每天晚上派两个差役,一个打着灯笼,一个挑着油桶沿街走访,看哪家灯亮着有读书声,然后进去就说:府台大人给相公添灯油喽,知府大人祝相公勤学上进,早登功名。张锳在贵州为官三十载,其中在安龙的任职时间最长,他重视教育、重视文化善举,在市井坊间口口相传,百余年后,安龙的老百姓都记住了张锳这个太守。

“这就是‘知府添灯油’典故,也就是‘加油’文化的源头。”

“原来如此,还真是有意思哦!”。

“一任知府鼓励青年学子读书,是精神上的鼓励,同时十多年间不断又为学子添珍贵的灯油,是物质上的一个激励。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乌云压城,武汉这个张锳之子张之洞曾经主政十七年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果断按下了暂停键。面对无尽的变数和未知病毒的恐惧,原中央电视台《国宝》主持人任志宏老师,通过个人自媒体账号对‘加油’一词的起源进行了讲述,在非常时期、特殊时候,饱含温度的一句‘武汉加油’,激励着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国难。这个温暖的故事还被全国兼职的妇联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蒙曼,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讲述了‘加油’的来历,通过感人故事得出,身边亲戚朋友遇到困难时,一句‘加油’,将是对他们而言就是精神的支撑和最好慰藉的结论。”

“张之洞4岁随同父亲来到兴义府,18岁娶妻生女后方才离开,人生中14年宝贵的青少年时期在安龙度过,特别是他11岁写就的《半山亭记》,体现着“学而思”的格局和远见。一定程度上说,是安龙厚重的文化底蕴、人文风物影响了张之洞“三观”的形成。这个地方很是了不起,真值得实地走一走、现场看看!”

“正如茶叶化石深藏地下,若不是这次的机缘巧合,发现了这个典故,可能就与它失之交臂。‘加油’文化需要挖掘和发现、运用和传播,才能从其中发掘出更多的精华。经济社会发展除了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眼前的大好机遇,伟大的事业更需要强大的共情能力凝聚力量。”叶辛说。


三

初冬里的安龙招堤,山明水净、一片清朗。

缓步走在180年前筑就的招公堤上,暖风徐来、杨柳轻拂,冬日暧阳将温和悉数洒在十里荷塘之上。云淡水清之间,枯荷残枝傲然挺立,绵延十里尽是繁华落尽后的满池风骨。

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府张锳将招堤加高五尺,从江浙移植菱荷于海子沼泽,在金星山上建“半山亭”,其子张之洞(清末军机大臣)作“半山亭记”镌刻于石壁。


坐落在招堤荷畔金星山上的涵虚阁,晚清名臣张之洞11岁时大气之作《半山亭记》镌刻在半山亭上.png


坐落在招堤荷畔金星山上的涵虚阁,晚清名臣张之洞11岁时大气之作《半山亭记》镌刻在半山亭上


看完十一龄童张之洞的撰写的《半山亭记》,文中“夫其得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的政治见解和“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格局境界让人啧啧称奇。神思遥想中,叶辛一众人来到亭旁的一览亭上,站在刻有“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楹联的石柱下,抬眼望去,斑驳岁月掩盖不了字体的遒劲古拙、入石三分的笔墨中,浸染着一股家国天下、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华民族不得已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张锳身逢乱世,同时作为一个士大夫,又是一个文人,情理之中不免要发出“问几辈能挽河山”这么一个时代之问!”

“问几辈能挽河山,谁来挽往河山?要靠大量人才,国家栋梁之才。人才从哪里来?首先靠教育。‘治天下之智者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于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于学校。’ 张锳首先办珠泉书院,办义学育才。然后他修府试院选拔人才。后来他将子侄的儿子、侄子兄弟带到任职的地方读书。延请大量名师执教,其中包括了张国华、韩超等官宦贤达、地方名流,还将张之洞送到重重关山外的安顺府向胡林翼拜师学艺。另外用了13年的时间修《兴义府志》,正所谓殚精竭虑!”

随同人员介绍着,叶辛不禁感慨。安龙这座小城敬畏历史、敬畏文化,骨子里热爱文化。他安静地听着、思考着,感受着小城世代对100年前清代知府的敬仰和追述。

“这里是目前贵州保留规模最大的试院,也是当时西南最大的府试院”,在修旧如初的兴义府试院。叶辛目光掠去,尽是感叹。“得屋209间,几案被褥一应具备,甲于天下,旷古未有”,不仅是规模宏大、楼台林立,更是有感于张锳自捐俸䘵2000两,在国库空虚的当时,倡导地方乡绅募捐了3万零800两,何等的大手笔。

“通过14 年努力下,兴义府出了2个进士,30多个举人, 100 多个贡生。就偏居边城的兴义府来讲,旷古未有,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他的这种价值观、人生观深刻影响着青少年时期的张之洞。”,随同人员这番表述,源自张之洞重视教育的功绩。

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他的政绩。

张之洞在1867年到1874年间,远赴四川、湖北任学政,修了经心书院、尊经书院(四川大学前身)。在山西任巡抚,建了宁德堂,修了文庙等。在广东时建了广雅书院,到武汉建了两湖书院、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在晚清风雨飘摇、时局危艰时,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修铁路、建军工厂、练新军等,无一不是在用自己毕生的心血,为千疮百孔的国家进行着不遗余力的修补。

1907 年,张之洞调到北京任军机大臣时候,在武汉黄鹤楼上留下了“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他日交通文规,登临不觉亚欧遥”楹联,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气度。

从张锳发出“问几辈能挽河山”的时代之问,到张之洞回京留下“登临不觉亚欧遥”的一生作答,何尝不是相互联系又互相作用的结果。

“张锳重教兴文、培养人才思想,一直影响着张之洞。张之洞修学办学,将湖北1000 多人派到日本留学,当时在全国就占了 20%以上,非常了不起。”

……


 四

在张锳、张之洞的故事中,时间飞快。

“加油”故事还在交流中继续,尽管暮色悄然到来,彼此的叶辛意欲却还未尽。

这天是农历冬月十八,月亮还未升起。充满烟火气息和人间温情小城被街灯次递点亮,古韵和现代交织的街道上,车如流水灯如虹、人群熙来攘往,安宁而温暖。

相对白天、黔西南夜晚的气温有些低。安龙县圣际酒店四楼的会议室外,云贵高原的寒意稍显凉意,室内热情的气氛阻拦了窗外微寒。

年过七旬的叶辛老师,安静斜坐在座椅上。对面的文史爱好者们,仍在述说那个自己还未听完的“加油”故事。

“能邀请到叶辛老师助力‘加油’文化打造,十分幸运,相信在不远将来,还会有更多倾心文化事业的仁人志士,加入这个温暖而直达人心的文化挖掘和推广,助推黔西南州独有的“加油”文化能够立足黔西南、走出贵州、推向全国!”

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引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半天的行程中,叶辛对张之洞青少年读书的“天香阁”印象颇深,这里现在成了张之洞陈列馆。所展陈的《半山亭记》《殿试卷》和《劝学篇》反映他一生成长轨迹,特别是《劝学篇》,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影响巨大。张之洞的成就,受他父亲影响深远。华东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说过,张之洞能够在湖北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得益于在兴义府的教育。张之洞曾对其下属说起“我一生的学问文章起迹在此”,他一生的学问文章起迹就在兴义府,就在安龙。


微信截图_20240513112916.png


叶辛、陈昌旭一行人在位于安龙县的兴义府试院旧址考察


说起安龙与张之洞的影响,可以说是他“三观”养成地,也是他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抱负的启蒙地,他后来修建铁路、练新军,推行新政、建新军,行新学、办实业,耗尽一生心血挽国家于危局之中,为他成为晚清名臣奠定了基础。其父亲张锳,在张之洞11岁时、半山亭上发出“问几辈能挽河山”之问,代表了那个时代为国家民族存亡奔走呼号群体的觉醒,这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带来的生存危机,张锳和魏源、龚自珍等无数仁人志士一样,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后来,张之洞培养了学生经学大师廖平,还有受其实力救国、经世致用等思想影响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甚至后来辛亥革命,专家给出了客观的评价,恰恰是因为张之洞在武汉练新军培养的人才,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他本意并不想推翻清朝,种豆得瓜,他恰恰又推翻了清朝。

叶辛静静地品味着,不时与参与座谈的人员互动、探讨。

1912 年,孙中山先生到湖北,称赞“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很高,说“谈到中国的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道,“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是有改革观念的一个人”,对张之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国务委员、原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同志,2022年5月到安龙, 其间对“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这副楹联印象深刻,她强调,“‘加油’这个词就产生在你们黔西南,希望你们好好挖掘,让其成为一种精神特质。”。

基于详实史料和严谨推理,黔西南最终提炼“守正笃行,久久为功”。并用“三性三理”进行阐释。三性,一是有独特的地域性。“加油”一词起源于黔西南、起源于安龙,这是普遍认同的,百度搜索印证了这一事实。二是有厚重的历史性。守正,正者大道也,就是恪守正道。笃行之、明辨之,《礼记》有载。久久为功出现在很多历史典故中,就是它有厚重的历史性。三是有鲜明的时代性。两个层面,无论是对孩子说“加油”,体育赛事喊“加油、加油”。面对受灾、地震,武汉疫情喊出的“加油”,中国化特殊的表达方式,润物细无声、日用而不觉。三理,就是道理、学理、哲理。恪守正道是道理。知行合一学理,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同为学理。久久为功、量变到质变是哲理。


五

上下五千年,多少帝王将相、多少兴衰成败,史书记载或许只有寥寥无几的几行字。但情系苍生的贤能,却能在黎民百姓、市井坊间代代流传,这或许就是人间真情温度的力量。

谈论间,众人的话题不自觉地将话题转移到了张氏父子的胸襟气度和人格魅力上。地方史志记载,笔山书院修缮,张锳捐出了大量银两,笔山书院的学生来这个地方求学考功名一应免费。1902 年张之洞将兴义府的 10 个孩子送到湖北去读书,学成回来当老师为家乡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有小时候在兴义府时好友的后人。

他时常怀念故乡,在暮年还为儿时玩伴王允嘉题写“清如冰玉”“耕读”牌匾。郡人王允嘉与张之洞为同窗好友,感情甚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曾赠手书对联“独立寒秋谁与友,往看万壑争交流”。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督湖广,郡中好友宋杰曾去武昌访张。为报答旧谊,张之洞欲将之重用,宋杰因年迈婉拒了,临行时,张之洞厚赠宋杰。听闻他八十一岁离世的消息,张之洞寄以挽章“感旧思贤”。联曰:汉上感沧桑,闻诗重话趋庭时;黔州暗梁月,入梦应来死友魂。并推荐宋杰之子宋绍锡(廪贡生)官湖北补用知县。以上种种,就是重情重义的张之洞。

张佩伦和张之洞同为清流派,张佩伦的学生严修同样得到张之洞的指点,成了当时有名的学者。后来又在与张之洞和科考同榜李端棻的推荐下,严修到贵州做了学政,到任贵州学政的严修沿袭张之洞爱才惜才的禀性,聘请当时贵州著名学者雷霆珍(绥阳人)到兴义府笔山书院来任山长,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其中包括包括何应钦、王伯渠、王文华等人,可谓成绩斐然,笔山书院又推荐了30多个优秀人才到日本留学,影响了贵州一个时代。后人评价“一部贵州近代史,半部兴义人”。

此外,张锳署理遵义府知府时,大力推动贵州沙滩文化,大力扶持邓珍、莫友芝编撰《遵义府志》。后来,张之洞将西南巨儒邓珍的儿子郑志同聘请他到四川当学政的幕僚等。张锳、张之洞父子,对地方、对贵州,甚至全国的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常提到“加油”一词。二十大报告提出“守正创新,笃行不怠,撸起袖子加油干”,“加油”一词润物细无声,日用而不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行动自觉。首先,守正就是恪守正道。其次,笃行就是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张锳、张之洞面对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情况,求真务实。大兴现代教育、推动洋务运动、操练新军等等,这就是脚踏实地的举措。再次,就是锲而不舍、行稳致远,从张锳、张之洞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持,就是锲而不舍、不放弃。加油文化,它的精神特质在于此。

2023年1月5日,省委徐麟书记第一次来黔西南考察,州委主要领导汇报了加油文化,讲到守正笃行、久久为功。徐麟书记指出,守正笃行,久久为功,提炼得很精准,很到位,就是要以这种精神作风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7月3日,徐麟书记再次来到黔西南,又将加油文化做了详细汇报。9 月中旬,徐麟书记陪同中宣部胡和平部长到贵州考察,专门介绍了“加油”一词发源地和典故,了解“加油”文化打造进度。


兴义府城.png


兴义府城


听完黔西南全力以赴推动“加油”文化挖掘整理和运用,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工作。叶辛深深认同,他认为,“‘加油’文化具备的特质和丰富内涵,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叶辛老师目光转向济济一堂的人群,思绪涌动、心意难平。

安龙县委书记刘华,阐述了他对“加油”的理解,就是为自己加油、为他人加油、为事业加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是人与人、物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在张锳的“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楹联上,能挽河山才能畅谈风月,畅谈风月是为了不断地加油,不断地发展。当中体现了民生悲悯的人文关怀和广博的家国情怀。在鸦片战争爆发、江河日下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抵御外敌,需要“加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惊涛骇浪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为千秋大业“加油”。用“不与俗人争利,不以文人争名,不与无畏人争气”营造大胸怀、大格局、大境界。  

用“明体达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伟大事业加油。用“加油”强大的共情能力,彰显中国宣传舆论话语权,为唤起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能量。

地方文史爱好者黄朝文、黄显旷、唐保华等分别从张锳民生情怀、轶事掌故等进行了讲述,州文史爱好者王沾云、桂兵、罗锦、岑大明等也从时代背景、当代价值及挖掘运用等方面进行着详细的阐述。


六

不知不觉中,时针已逼近22点。

叶辛感慨道,知府张锳“添灯加油”有温度的小故事背后,演绎的是不同时代官宦贤达、仁人志士为家国命运的奔走付出的志气,背后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久久为功与生俱来的禀性。历史长空、风云人物,地方主政者的使命担当和卓越作为,让他在采风创作过程中感慨良多、感触颇深。

他动情地表示,愿写一篇关于“加油”的文章。他解释说,从万峰林一路看到安龙,整个身心,都在关于安龙“加油”文化的学习和体悟中。撰写这样一篇文章是不难,调研足够了、内容也足够了,作为一名作家,有信心写好,表示三个月之内,在国家或者北京、上海的主要报刊上刊发。欣然应允题写“加油文化院”,回家以后第一时间打磨题写。为便于采风创作,深度融入“加油”文化挖掘传播当中,拟在黔西南设立“叶辛工作室”。

此外,在如何承载“加油”文化起源地上做实文章上,他苦口婆心提出,要发动知晓这段历史和典故的同仁,不断地收集、不断地扩大范围,完整整理张锳、张之洞在兴义府工作生活期间的小故事,用充满人间真情和烟火味的民族情感支撑好“加油”,将安龙故事在贵州传播,利用影视渠道将黔西南州独有文化积极向全国,甚至全世界进行宣传推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运用……

“如果还有什么关于安龙、关于黔西南州的灵感出来,我就会写,一直写下去!”

叶辛老师最后的结束语让人动容。或许这就是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使然。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故乡与灵魂最美妙的相处,就是虽远在千里之外,思想和情感却近在咫尺。20年来的相互扶携,又一个20年后的不遗余力,叶辛与贵州真挚笃定的情感,跨越山海、穿越时空,定格在这么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夜晚。

什么是“加油”?

或许,全力以赴推动“加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以赴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这个特殊群体,将最具中国化表达形式的“加油”一词,激发其强大的共情能力,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外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远、传得更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绵延不断的中华民族力量!

这就是“加油”,就是这个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最好的注脚!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安龙县文联主席  李立靖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黔西南州2018年高考取得“两提升三创造”优异成绩
  •   返回
  •  下一篇:兴义市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举行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