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专题
  • 信息
  • 好人
  • 热土
  • 综合
  • 首页 >
  • 热土黔西南> 热土 >
  • 兴义传承弘扬笔山书院助推教育发展走笔

兴义传承弘扬笔山书院助推教育发展走笔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4-03-15 10:19    [原创]

赓续书院文脉   唱响教育品牌

—— 兴义传承弘扬笔山书院助推教育发展走笔

走进兴义笔山书院的复兴广场,广场以山为背景,流水潺潺。广场四周,是从笔山书院走出的王伯群、王文华等名人简介。笔山书院内,有以伯群命名的图书屋。书院内的一景一物,蕴含着中国传统书院文化气息,学生在书香环境中快乐学习。

回望兴义教育史,以笔山书院为载体的传统教育模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经验。新时代,兴义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之路如何走?笔山书院文化的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启示与借鉴。长期以来,兴义赓续笔山书院文脉,助推教育发展,唱响教育品牌。


书院精髓 熠熠生辉

兴义笔山书院(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兴义一中前身),首次创办于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由当地士绅和民众自发筹资兴办,为科举时期讲授四书五经的场所,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座笔山书院。之后,据《兴义府志》记载,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兴义知县杜友李倡议重建书院,重建后的书院是历史上第二座笔山书院。


阳光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国文化舞蹈.jpg


阳光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国文化舞蹈


1905年,兴义笔山书院改为兴义高等小学堂,同年,堂长徐天叙带领学生王文华等13人赴省城贵阳报考通省公立中学,在入学考试中囊括了前13名,消息传开,学堂声名大振,毗邻的滇、桂两省学子纷纷前来求学。

兴义笔山书院为国家培养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军事人才、军政要员、商界名流,不少学子出类拔萃,卓有成就。其中有民国初年任贵州省省长的刘显世,有大夏大学创始人、交通大学校长王伯群,有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有曾任国民党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的何应钦。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跋涉千山万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战的黄俊、肖君盛将军等人。近半个世纪以来,从兴义笔山书院到兴义师专,培养的万余名毕业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为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兴义师范、兴义师专、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沿革,笔山幼儿园、笔山小学、笔山书院、兴义八中的崛起、阳光书院的新建与发展等校及全市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是继承发扬笔山书院文化的缩影,也是助推兴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书院文化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继承发扬。多年来,兴义义龙教育的发展将笔山书院文化精髓继承发扬。在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的进程中,传承发展笔山书院文化,挖掘笔山书院教育的当代教育价值,对探索出一条适应兴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和完善全方位育人模式极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继承发扬笔山书院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全市探索构建出一套“书院+”育人模式,助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明确原则,构建特色“书院+”育人模式。

遵循人文性原则,探索“书院+”育人模式,坚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笔山书院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深入了解与借鉴笔山书院文化资源,充分借鉴书院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营造一种书院式的人文环境。


笔山书院:伯群书屋.jpg


笔山书院:伯群书屋


如今,全市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经过不断地加大投入,笔山书院、阳光书院、八中附小等校园环境具有书院风格,育人氛围浓厚。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遵循主体性原则,探索“书院+”育人模式,提升学生、教师及管理者的主体性能力。借鉴笔山书院以人为本的教育传统,以学生、教师及管理者三个主体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激发师生及教育管理者的内动力和积极性。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将师生的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与兴义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培养学生善思明辨、注重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

在八中附小,学校将书法、经典诵读等国学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师生感受到书院文化的魅力。

遵循发展性原则,探索“书院+”育人模式,注重书院文化传承与师生全面发展。了解书院教育的延展性与长期性,遵从教育发展规律,注重专业教育、课程教育、人格养成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维度融合发展。突破实施笔山书院育人模式局限,以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为主,将笔山书院文化引入到校园环境营造、文化建设、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

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明确目标,发挥“书院+”育人模式作用。“书院+”育人模式是在传承发展传统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实施德育为先、德才并举的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及管理者三个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将书院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应用于学生培养与文化建设全过程。

坚持德育为先、德才并举,落实“书院+”全覆盖德育体系,提升人文教育实效。笔山书院将德育摆在教育活动的首要位置和中心环节,在“书院+”育人模式过程中,注重借鉴笔山书院德育思想特色,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个体道德品质培养,将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作为培养的首位和核心。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特性。传承德育中的爱国爱家教育,深化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创新德育教学方法,加强德育环境熏陶,完善德育评价机制构建。

坚持名实相符、突出主体,打造“书院+”立体化育人平台,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笔山书院+教育倡导学术自由探讨和质疑辩难,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在“书院+”育人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不仅要有书院+之名,更要有书院+之实。在兴义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坚持学术自由,培养师生质疑论辩精神,促进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尊重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的主体性,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构建师生和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校园与书院相融合,把整个校园和书院建筑作为传承书院文化、加强书院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并借助载体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书院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在笔山小学,学校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课程,同时在校内宣传王伯群、王文华等名人事迹,树立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吸取笔山书院的精髓,努力奋发,健康成长。


笔山小学:经典诵读.jpg


笔山小学:经典诵读


坚持改革创新、以文化人,优化“书院+”多维度育人系统,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笔山书院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世界价值。在“书院+”育人模式应用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书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精神文化层面方面,把书院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向师生和全市宣传笔山书院文化精神内涵,促进区域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物质文化层面,学校建设中吸收书院选址、建筑构造、景观设计经验,营造书院式的文化空间与生活空间。在制度文化层面,传承创新笔山书院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完善学校培养制度。

在阳光书院,学校提出“兴八义”的理念,即正义、道义、忠义、信义、礼义、仁义、情义、孝义。同时将班级命名“正义班”“道义班”等班级,既继承书院文化又创新书院文化,将书院文化潜移默化在新时代的教育中。


阳光小学:书法教学.jpg


阳光小学:书法教学


在兴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中,始终注重传承和发扬笔山书院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构建了有特色的“书院+”育人模式,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瞩目成绩。目前,全市(区)有各级各类学校706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教职工近2万人。质量不断提高,高考连年创佳绩。从2005年至2023年,全市共有289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特别是2023年,全市全区共有17855人报名高考,本科录取10571人,28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录取率59.20%,比2022年增3.03%,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罗振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黔西南州2018年高考取得“两提升三创造”优异成绩
  •   返回
  •  下一篇:黔西南民间奇石拍卖师与奇石文化传播使者培训举办  
  • 首页 >
  • 热土黔西南> 热土 >
  • 兴义传承弘扬笔山书院助推教育发展走笔

兴义传承弘扬笔山书院助推教育发展走笔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4-03-15 10:19    [原创]

赓续书院文脉   唱响教育品牌

—— 兴义传承弘扬笔山书院助推教育发展走笔

走进兴义笔山书院的复兴广场,广场以山为背景,流水潺潺。广场四周,是从笔山书院走出的王伯群、王文华等名人简介。笔山书院内,有以伯群命名的图书屋。书院内的一景一物,蕴含着中国传统书院文化气息,学生在书香环境中快乐学习。

回望兴义教育史,以笔山书院为载体的传统教育模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经验。新时代,兴义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之路如何走?笔山书院文化的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启示与借鉴。长期以来,兴义赓续笔山书院文脉,助推教育发展,唱响教育品牌。


书院精髓 熠熠生辉

兴义笔山书院(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兴义一中前身),首次创办于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由当地士绅和民众自发筹资兴办,为科举时期讲授四书五经的场所,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座笔山书院。之后,据《兴义府志》记载,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兴义知县杜友李倡议重建书院,重建后的书院是历史上第二座笔山书院。


阳光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国文化舞蹈.jpg


阳光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国文化舞蹈


1905年,兴义笔山书院改为兴义高等小学堂,同年,堂长徐天叙带领学生王文华等13人赴省城贵阳报考通省公立中学,在入学考试中囊括了前13名,消息传开,学堂声名大振,毗邻的滇、桂两省学子纷纷前来求学。

兴义笔山书院为国家培养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军事人才、军政要员、商界名流,不少学子出类拔萃,卓有成就。其中有民国初年任贵州省省长的刘显世,有大夏大学创始人、交通大学校长王伯群,有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有曾任国民党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的何应钦。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跋涉千山万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战的黄俊、肖君盛将军等人。近半个世纪以来,从兴义笔山书院到兴义师专,培养的万余名毕业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为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兴义师范、兴义师专、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沿革,笔山幼儿园、笔山小学、笔山书院、兴义八中的崛起、阳光书院的新建与发展等校及全市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是继承发扬笔山书院文化的缩影,也是助推兴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书院文化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继承发扬。多年来,兴义义龙教育的发展将笔山书院文化精髓继承发扬。在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的进程中,传承发展笔山书院文化,挖掘笔山书院教育的当代教育价值,对探索出一条适应兴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和完善全方位育人模式极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继承发扬笔山书院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全市探索构建出一套“书院+”育人模式,助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明确原则,构建特色“书院+”育人模式。

遵循人文性原则,探索“书院+”育人模式,坚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笔山书院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深入了解与借鉴笔山书院文化资源,充分借鉴书院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营造一种书院式的人文环境。


笔山书院:伯群书屋.jpg


笔山书院:伯群书屋


如今,全市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经过不断地加大投入,笔山书院、阳光书院、八中附小等校园环境具有书院风格,育人氛围浓厚。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遵循主体性原则,探索“书院+”育人模式,提升学生、教师及管理者的主体性能力。借鉴笔山书院以人为本的教育传统,以学生、教师及管理者三个主体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激发师生及教育管理者的内动力和积极性。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将师生的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与兴义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日常管理,培养学生善思明辨、注重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

在八中附小,学校将书法、经典诵读等国学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师生感受到书院文化的魅力。

遵循发展性原则,探索“书院+”育人模式,注重书院文化传承与师生全面发展。了解书院教育的延展性与长期性,遵从教育发展规律,注重专业教育、课程教育、人格养成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维度融合发展。突破实施笔山书院育人模式局限,以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为主,将笔山书院文化引入到校园环境营造、文化建设、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

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明确目标,发挥“书院+”育人模式作用。“书院+”育人模式是在传承发展传统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实施德育为先、德才并举的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及管理者三个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将书院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应用于学生培养与文化建设全过程。

坚持德育为先、德才并举,落实“书院+”全覆盖德育体系,提升人文教育实效。笔山书院将德育摆在教育活动的首要位置和中心环节,在“书院+”育人模式过程中,注重借鉴笔山书院德育思想特色,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个体道德品质培养,将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作为培养的首位和核心。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特性。传承德育中的爱国爱家教育,深化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创新德育教学方法,加强德育环境熏陶,完善德育评价机制构建。

坚持名实相符、突出主体,打造“书院+”立体化育人平台,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笔山书院+教育倡导学术自由探讨和质疑辩难,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在“书院+”育人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不仅要有书院+之名,更要有书院+之实。在兴义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坚持学术自由,培养师生质疑论辩精神,促进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尊重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的主体性,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构建师生和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校园与书院相融合,把整个校园和书院建筑作为传承书院文化、加强书院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并借助载体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书院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在笔山小学,学校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课程,同时在校内宣传王伯群、王文华等名人事迹,树立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吸取笔山书院的精髓,努力奋发,健康成长。


笔山小学:经典诵读.jpg


笔山小学:经典诵读


坚持改革创新、以文化人,优化“书院+”多维度育人系统,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笔山书院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世界价值。在“书院+”育人模式应用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书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精神文化层面方面,把书院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向师生和全市宣传笔山书院文化精神内涵,促进区域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物质文化层面,学校建设中吸收书院选址、建筑构造、景观设计经验,营造书院式的文化空间与生活空间。在制度文化层面,传承创新笔山书院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完善学校培养制度。

在阳光书院,学校提出“兴八义”的理念,即正义、道义、忠义、信义、礼义、仁义、情义、孝义。同时将班级命名“正义班”“道义班”等班级,既继承书院文化又创新书院文化,将书院文化潜移默化在新时代的教育中。


阳光小学:书法教学.jpg


阳光小学:书法教学


在兴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中,始终注重传承和发扬笔山书院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构建了有特色的“书院+”育人模式,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瞩目成绩。目前,全市(区)有各级各类学校706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教职工近2万人。质量不断提高,高考连年创佳绩。从2005年至2023年,全市共有289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特别是2023年,全市全区共有17855人报名高考,本科录取10571人,28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录取率59.20%,比2022年增3.03%,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罗振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黔西南州2018年高考取得“两提升三创造”优异成绩
  •   返回
  •  下一篇:黔西南民间奇石拍卖师与奇石文化传播使者培训举办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