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布依民族的诗意栖居

布依民族的诗意栖居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一加文化 | 2022-01-28 18:09    [原创]

寨落参差出  半山半水边

——布依民族的诗意栖居 


(一)


小渡江头二月天,罗炎东下势回旋。

无多寨落参差出,半在山边半水边。


筠筒吸水小河边,白足行泥最可怜。

闻道一声行不得,鹧鸪声里雨如烟。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贞丰贡生黄晋明,在《贞丰州竹枝词》里描绘的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风情;同时期贞丰生员谭世禄的《竹枝词》也写道:

王母河头势转斜,蟠桃旧地有人家。

联机布染分颜色,此处还多格子花。

古人诗中提到的“罗炎”、“王母”、“蟠桃”,分别指现在的望谟县乐园镇和望谟县城。

       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启蒙老师张国华,也有一首《贞丰竹枝词》。诗中写道:

 斑茅花放瘴多逢,钓脚楼高欲透风。

 摘得白棉归去晩,鼎锅饭熟夜灯红。

      布依族所居之地,大都山川秀丽,自然环境优越。古人笔下的一个个布依村寨,就如一幅幅恬静温婉的山水画卷,一首首美丽迷人的田园诗词。一幢幢吊脚楼,参差错落,依山傍水。阳春三月,桃李飞花,百鸟争鸣,男耕女织,歌声袅袅。有如世外桃源,是那样的令人神往!

        布依族是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是从古代百越民族中雒越一支发展演化而来,有悠久的历史。布依族决不是如清中后期和民国年间一些人所说,是明朝洪武年间因“调北征南”而从“江西湖广”等省外迁徙而来。布依族“调北征南”说,历史文献从无记载,仅存在于民间部分人的“家谱”中,且近年来已被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们予以彻底否定;布依族中相当一部分人也不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外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历代统治阶级对生活在祖国大西南黔、川、滇、桂各省的少数民族,均被统称为“诸苗”。布依族就被称为“仲苗”、“苗夷”、“苗蛮”等,当然都是贬义。其中,布依族在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又分别被称为“仲家”、“夷仲”、“青仲”等等,而且“仲”均被写为“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经本民族商定,国务院确认并下文,明确统称为“布依族”。

        悠远古老的布依村寨,遍布贵州全省,其中尤以黔西南、黔南两个自治州最多;其次,在安顺、贵阳、六盘水、毕节等市也有不少。省内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四川、云南等省也有布依族人居住。

        由于长期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各级土司、土目的盘剥,生产工具的落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的物质需要是匮乏的,生活是艰难的。人们每天都要为生计而奔波,操劳。但布依人的心灵是充实的,精神上是乐观的。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布依文化,浸润着布依族人的灵魂。虽艰难困苦,仍生生不息。正如张国华在诗中所写的:

 晚饭黄昏苦菜鲜,合家团聚小炉前。

 怜他月上三更后,有火无灯尚纺棉。

        虽吃的是“苦菜”,也觉得鲜美;虽然“有火无灯”,也劳作不辍!

布依族文化底蕴深厚。节日五彩缤纷,婚俗温馨浪漫。


(二)


        布依族古代曾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明清以后,渐随汉俗,以正月为岁首。此时,繁忙的秋收早已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除旧布新,热烈庆祝,正好在这农闲时间进行。

        布依族将春节称为“过大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家景好的人家,在腊月就杀年猪,腌制腊肉,装香肠、做血豆腐,打耳块粑,缝制新衣,备办“过年”的各种物资;就是贫困的人家,每年年底也要千方百计备办一些年货。

        布依族“过大年”主要是祭祀自己的祖宗。年三十晚上和新年初一,每餐饭都在祭祀祖宗以后,一家人才能就餐;初二这天,会“手艺”(如木匠、石匠和行医等行业)的人家,主人在交天气(凌晨十二点左右)以后,杀大雄鸡,祭祀本行业的祖师爷,称为“打牙祭”。这天不祭祀祖宗;初三早上和正月十四下午再祭祀一次。

      由于布依族居住地域的不同,祭祀祖宗的时间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在正月间,男女老少,尽情玩耍。人们在这期间互相走亲访友。年轻人们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玩狮子,打楸,踢毽子、甩糠包等等。到了正月底,过了“了年”,正月间的活动才算正式结束。

        二月间有“二月二”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个月主要活动是“祭祀龙神”;三月的主要活动是“三月三”的“祭山”活动;四月有“四月八”栽秧节,五月有端阳节,六月有“六月六”,七月有祭祀祖宗、缅怀先辈的“七月半”(时间是十二、十三或十四);八月有“中秋节”,九月有“重阳节”(又称“吃新节”,“折刀把节”),十月有“牛王节”等等。一年四季,只有十一月(冬月)没有节日。

布依族是稻作民族,这些祭祀都与农业的季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月三”和“六月六”是布依族地区除了“过大年”以外,最为隆重的节日。

        清朝亁隆时期满人爱必达,在其任贵州巡抚时所著的《黔南识略》一书中,较详细的记述了兴义府布依族过“三月三”的盛况:“每岁三月三宰猪牛祭山,分肉各寨。男妇饮酒,食黄糯米饭,苗语(实为布依语)以是日为拈山,犹汉语呼为祭山神也。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

        “三月三”祭祀时,有神棚的布依村寨,则在棚前杀猪宰牛;其余绝大部分村寨,直接到山上或村寨旁边的“山神”面前祭祀。所谓“山神”的具体象征,一般是一棵古树,或是一堵岩石。祭祀仪式各地区略有不同。多数村寨由寨老或摩公率领,每户人家一名男性家长参与。在“山神”前,先点燃香烛,然后摆上煮熟的供品,五色花糯米饭、酒等“三牲酒礼”。在香烟袅袅,香气氲氤中,摩公在“山神”面前祷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口平安、六畜兴旺;驱除邪魔鬼怪、豺狼虎豹。

        祭祀自始至终庄重肃穆,不能喧哗。参与祭祀者,只能用布依语轻声交流,不会布依语的只能打手势。祭祀完毕后,祭祀者们就在“山神”面前喝酒,吃肉,吃花糯米饭。祭祀过程中不允许牲畜挨近。祭祀余下的食物,则分各家各户带回,祭祀自己的祖宗。

        “三月三”当天早上还未举行祭祀仪式前,各村寨进出路口横挂茅草绳,绳上扎有纸马作为标识,昭示寨外人员,祭祀期间不允许进入。有贸然进入者,将令其赔偿祭祀费用,罚其重祭;寨中人于祭祀仪式结束前也不允许外出。

        册亨、望谟一带,在“三月三”当天,为已逝亲人扫墓,挂纸,并邀请远近亲友参与。在山上宰杀鸡鸭,煮熟食物,在亲人墓旁饮酒,吃花糯米饭,节日气氛热烈隆重。

        “三月三”正值“清明”前后。除祭祀“山神”外,还为已逝亲人坟墓“挂纸”,修理坟墓等。

        在望谟等县,三月份还有“枫叶节”。三月十三,姑娘们和年轻妇女们,把嫩绿的枫叶摘来,插入头髻里,或做成毽子,与男青年们相互抛丢,尽情玩乐。

        三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布依族男女青年们还在祭祀以外的时间尽情娱乐,互相交往,谈情说爱,进行“浪哨”等活动。正如《兴义府志》所载黄晋明在《贞丰州竹枝词》里写的:

 桃李花开三月三,箫声吹暖碧云涵。

 女寻男去男寻女,一曲蛮歌意态憨。

      布依族的“六月六”,一些地区与“三月三”一样祭祀“山神”,大部分地区“扫田坝”。但其具体时间,各村寨不尽相同。有的是六月初六,有的是第一个寅(虎)日,还有的是六月二十二或二十四。虽然祭祀时间各异,但其内容基本相同。这天一早,各家各户提一只大公鸡到自家田边进水口处宰杀,燃香化纸,在田边插上白色纸旗,祈盼庄稼旺盛,无灾无害。在田坝祭祀结束后,各村寨再举行集体祭祀仪式。贞丰的布依族村寨还在这天早上玩草龙。寨子里欢声笑语,锣鼓喧天。

        许多布依村寨,过“六月六”比“三月三”还热烈隆重。正如《黔南识略》所说:“六月六日栽插已毕,又宰祭分食如三月,呼为更将,汉语过小年也。”

       在各村寨的“山神”(或神棚)前,杀猪宰鸡,由摩公作法事,意在驱除蝗灾旱魔,保护庄稼丰收。

       布依族的“六月六”同时也是盛大的歌节。

       布依族各地歌节很多,其中尤以“查白歌节”最负盛名。

       查白歌节,过去又称赶“查白场”,是为了纪念古代布依族青年夫妻查郎和白妹而得名。查郎白妹为民除害,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抗暴殉情,世世代代受到布依族人民的尊敬。赶“查白场”,举行歌节活动,就是为了纪念查郎白妹这对英雄夫妻。

以查郎白妹的姓名而得名的“查白场”,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查郎白妹是布依民族的英雄,布依人们永远纪念他们。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在查郎白妹的家乡兴义市顶效查白村举行歌节活动。歌节内容是对唱山歌,吃狗肉(或牛肉)汤锅,走亲访友等。

每年这一天,兴义境内和附近各县以及从邻近的广西、云南赶来的男女老少三四万人,穿着盛装,汇聚到查白场上,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歌节前后的这几天,查白场附近的村寨,也热闹非凡。白天晚上,对唱山歌的,走亲访友的,到处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男女青年们也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进行“浪哨”活动,寻找意中人,结为终生伴侣。


(三)


        恋爱、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布依族男女双方从相识、相恋到结婚,充满了浪漫、温馨,但同时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青年男女在首次交往时,首先用言语相互试探。如双方互有好感,即由其中一方邀约到寨中某一户人家对唱山歌。唱歌时不可能只是两人,而各有双方的好友相伴。在此过程中,双方均表现得很有礼貌。这不但表现在言谈举止,也反应在所唱歌词内容中。有时为了活跃现场气氛,也时不时开一些不伤大雅的玩笑。通过对歌相识,如双方有意,此后寻找机会进行二次三次或多次交往,然后邀约对方到屋外“浪哨”(对歌是集体行为,屋外“浪哨”则是男女双方的单独行为)。

      “浪哨”是布依族男女青年交往的一种方式。不能在屋内进行,一般都在寨中清静的地方,旁人视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在此过程中,双方互相了解家庭情况,表达对对方的仰慕之情。“浪哨”时一般用歌声表情达意。如双方情投意合,“浪哨”时间则长一些;如其中一方不如意,或话语不投机,则时间较短,几分钟则各走东西。

        布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虽充满浪漫色彩,但也是非常纯洁的,堂堂正正的。男女双方或坐或站,均保持一定的的距离,绝没有搂抱、接吻等现代人才有的举动。

        双方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如果情相悦,意相合,男方则开始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这期间,媒人要经过多次往返,即民间所谓“三回九转”,经历必要的礼仪形式。特别是要取得女方父母、亲族的同意,婚姻才能成功。这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浪哨”的最终结果。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爱情的首要目的,是缔结婚姻。布依族青年以“浪哨”的形式,确定了目标,然后才步人婚姻殿堂,这是爱情的终极;然而,布依族古代还有“不坐家”的习俗。

        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因为男女青年结婚年龄偏小,双方均未成年。如果过早“坐家”生子,成家立业,那对双方家庭不利,也对整个民族的发展不利。首先,早婚生育的子女,由于父母双方年龄还小,所生子女先天不足,极大地影响个体甚至族群质量;其次,由于过去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质量低下,营养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过早结婚生子不利于母子身心健康;还有,如果过早“坐家”,双方社会经验不足,难以承受家庭生活的重担。

        布依族青年男女结婚的当天,新娘都有“送亲”的十多人陪伴来到新郎家中。晩上,两个伴娘陪伴新娘直接住在新房(洞房)里。新郎是不能与新娘同宿的。两个“伴娘”一直陪伴新娘到第三天新娘“回门”。“回门”以后,新娘也就住在娘家,不去“坐家”了。

        布依族地区长期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新娘在婚后“不坐家”,返回父母身边,她可以利用这段难得的机会,进一步学习各种农活,学习纺纱织布,学习操持家务。父母也利用子女未“坐家”这段时间,教育他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各种规矩礼仪。 

        布依族的婚恋通过“浪哨”形式,公开地充分地向自己所爱的人表达爱慕之情。这体现了布依族婚恋的人性化;同时,虽然“早婚”,但又“不坐家”,这是布依民族婚姻严肃性的另一面。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为了整个族群的繁荣昌盛,布依民族约定俗成地自觉遵守着严密的行为规范。为了维护规范的正常执行,人们都能自觉地遵从于“不坐家”的传统习俗。遵从习俗成了人们的恋爱觉悟,人们绝对相信和遵从“浪哨”至“坐家”之前的习俗,所以对当众公开求爱(“浪哨”)产生了共识、理解、认同。

        那么,新娘什么时候去“坐家”,生育子女呢?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是婚后一二年,也有三四年的。这期间,凡是逢年过节时,或男方家族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时,或是农忙时节,新郎的母亲、姐妹亲自前往新娘家中去接新娘。开始几次,新娘不一定被接回;去的次数多了,新娘也会随着去接的人一起回到新郎家中。有的新娘是当天去当天回;路途稍远回不了娘家,而又不愿过早生育子女的新娘,则找各种借口,到寨中左邻右舍未出嫁的姐妹家中或其他亲戚家住宿。结婚时间长了,新娘年龄大了,她也就不回娘家,安心“坐家”了。

       古代布依族这种“不坐家”的现象,古人黄晋明的《贞丰竹枝词》写的明白:

 新妇行年二九差,也通媒妁也行茶。

 夜阑翻向西邻卧,还有三年再坐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布依族地区男女青年早婚现象已经改变,婚后“不坐家”的习俗逐渐减少。

       布依村寨,山美水美;布依族人,淳朴敦厚;布依文化,源远流长;布依风情,特色浓郁。今天,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布依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必将谱写出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黔西南州布依学会   黄正书  王峰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浸润在血液里的深沉之美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布依民族的诗意栖居

布依民族的诗意栖居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一加文化 | 2022-01-28 18:09    [原创]

寨落参差出  半山半水边

——布依民族的诗意栖居 


(一)


小渡江头二月天,罗炎东下势回旋。

无多寨落参差出,半在山边半水边。


筠筒吸水小河边,白足行泥最可怜。

闻道一声行不得,鹧鸪声里雨如烟。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贞丰贡生黄晋明,在《贞丰州竹枝词》里描绘的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风情;同时期贞丰生员谭世禄的《竹枝词》也写道:

王母河头势转斜,蟠桃旧地有人家。

联机布染分颜色,此处还多格子花。

古人诗中提到的“罗炎”、“王母”、“蟠桃”,分别指现在的望谟县乐园镇和望谟县城。

       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启蒙老师张国华,也有一首《贞丰竹枝词》。诗中写道:

 斑茅花放瘴多逢,钓脚楼高欲透风。

 摘得白棉归去晩,鼎锅饭熟夜灯红。

      布依族所居之地,大都山川秀丽,自然环境优越。古人笔下的一个个布依村寨,就如一幅幅恬静温婉的山水画卷,一首首美丽迷人的田园诗词。一幢幢吊脚楼,参差错落,依山傍水。阳春三月,桃李飞花,百鸟争鸣,男耕女织,歌声袅袅。有如世外桃源,是那样的令人神往!

        布依族是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是从古代百越民族中雒越一支发展演化而来,有悠久的历史。布依族决不是如清中后期和民国年间一些人所说,是明朝洪武年间因“调北征南”而从“江西湖广”等省外迁徙而来。布依族“调北征南”说,历史文献从无记载,仅存在于民间部分人的“家谱”中,且近年来已被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们予以彻底否定;布依族中相当一部分人也不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外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历代统治阶级对生活在祖国大西南黔、川、滇、桂各省的少数民族,均被统称为“诸苗”。布依族就被称为“仲苗”、“苗夷”、“苗蛮”等,当然都是贬义。其中,布依族在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又分别被称为“仲家”、“夷仲”、“青仲”等等,而且“仲”均被写为“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经本民族商定,国务院确认并下文,明确统称为“布依族”。

        悠远古老的布依村寨,遍布贵州全省,其中尤以黔西南、黔南两个自治州最多;其次,在安顺、贵阳、六盘水、毕节等市也有不少。省内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四川、云南等省也有布依族人居住。

        由于长期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各级土司、土目的盘剥,生产工具的落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的物质需要是匮乏的,生活是艰难的。人们每天都要为生计而奔波,操劳。但布依人的心灵是充实的,精神上是乐观的。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布依文化,浸润着布依族人的灵魂。虽艰难困苦,仍生生不息。正如张国华在诗中所写的:

 晚饭黄昏苦菜鲜,合家团聚小炉前。

 怜他月上三更后,有火无灯尚纺棉。

        虽吃的是“苦菜”,也觉得鲜美;虽然“有火无灯”,也劳作不辍!

布依族文化底蕴深厚。节日五彩缤纷,婚俗温馨浪漫。


(二)


        布依族古代曾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明清以后,渐随汉俗,以正月为岁首。此时,繁忙的秋收早已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除旧布新,热烈庆祝,正好在这农闲时间进行。

        布依族将春节称为“过大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家景好的人家,在腊月就杀年猪,腌制腊肉,装香肠、做血豆腐,打耳块粑,缝制新衣,备办“过年”的各种物资;就是贫困的人家,每年年底也要千方百计备办一些年货。

        布依族“过大年”主要是祭祀自己的祖宗。年三十晚上和新年初一,每餐饭都在祭祀祖宗以后,一家人才能就餐;初二这天,会“手艺”(如木匠、石匠和行医等行业)的人家,主人在交天气(凌晨十二点左右)以后,杀大雄鸡,祭祀本行业的祖师爷,称为“打牙祭”。这天不祭祀祖宗;初三早上和正月十四下午再祭祀一次。

      由于布依族居住地域的不同,祭祀祖宗的时间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在正月间,男女老少,尽情玩耍。人们在这期间互相走亲访友。年轻人们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玩狮子,打楸,踢毽子、甩糠包等等。到了正月底,过了“了年”,正月间的活动才算正式结束。

        二月间有“二月二”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个月主要活动是“祭祀龙神”;三月的主要活动是“三月三”的“祭山”活动;四月有“四月八”栽秧节,五月有端阳节,六月有“六月六”,七月有祭祀祖宗、缅怀先辈的“七月半”(时间是十二、十三或十四);八月有“中秋节”,九月有“重阳节”(又称“吃新节”,“折刀把节”),十月有“牛王节”等等。一年四季,只有十一月(冬月)没有节日。

布依族是稻作民族,这些祭祀都与农业的季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月三”和“六月六”是布依族地区除了“过大年”以外,最为隆重的节日。

        清朝亁隆时期满人爱必达,在其任贵州巡抚时所著的《黔南识略》一书中,较详细的记述了兴义府布依族过“三月三”的盛况:“每岁三月三宰猪牛祭山,分肉各寨。男妇饮酒,食黄糯米饭,苗语(实为布依语)以是日为拈山,犹汉语呼为祭山神也。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

        “三月三”祭祀时,有神棚的布依村寨,则在棚前杀猪宰牛;其余绝大部分村寨,直接到山上或村寨旁边的“山神”面前祭祀。所谓“山神”的具体象征,一般是一棵古树,或是一堵岩石。祭祀仪式各地区略有不同。多数村寨由寨老或摩公率领,每户人家一名男性家长参与。在“山神”前,先点燃香烛,然后摆上煮熟的供品,五色花糯米饭、酒等“三牲酒礼”。在香烟袅袅,香气氲氤中,摩公在“山神”面前祷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口平安、六畜兴旺;驱除邪魔鬼怪、豺狼虎豹。

        祭祀自始至终庄重肃穆,不能喧哗。参与祭祀者,只能用布依语轻声交流,不会布依语的只能打手势。祭祀完毕后,祭祀者们就在“山神”面前喝酒,吃肉,吃花糯米饭。祭祀过程中不允许牲畜挨近。祭祀余下的食物,则分各家各户带回,祭祀自己的祖宗。

        “三月三”当天早上还未举行祭祀仪式前,各村寨进出路口横挂茅草绳,绳上扎有纸马作为标识,昭示寨外人员,祭祀期间不允许进入。有贸然进入者,将令其赔偿祭祀费用,罚其重祭;寨中人于祭祀仪式结束前也不允许外出。

        册亨、望谟一带,在“三月三”当天,为已逝亲人扫墓,挂纸,并邀请远近亲友参与。在山上宰杀鸡鸭,煮熟食物,在亲人墓旁饮酒,吃花糯米饭,节日气氛热烈隆重。

        “三月三”正值“清明”前后。除祭祀“山神”外,还为已逝亲人坟墓“挂纸”,修理坟墓等。

        在望谟等县,三月份还有“枫叶节”。三月十三,姑娘们和年轻妇女们,把嫩绿的枫叶摘来,插入头髻里,或做成毽子,与男青年们相互抛丢,尽情玩乐。

        三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布依族男女青年们还在祭祀以外的时间尽情娱乐,互相交往,谈情说爱,进行“浪哨”等活动。正如《兴义府志》所载黄晋明在《贞丰州竹枝词》里写的:

 桃李花开三月三,箫声吹暖碧云涵。

 女寻男去男寻女,一曲蛮歌意态憨。

      布依族的“六月六”,一些地区与“三月三”一样祭祀“山神”,大部分地区“扫田坝”。但其具体时间,各村寨不尽相同。有的是六月初六,有的是第一个寅(虎)日,还有的是六月二十二或二十四。虽然祭祀时间各异,但其内容基本相同。这天一早,各家各户提一只大公鸡到自家田边进水口处宰杀,燃香化纸,在田边插上白色纸旗,祈盼庄稼旺盛,无灾无害。在田坝祭祀结束后,各村寨再举行集体祭祀仪式。贞丰的布依族村寨还在这天早上玩草龙。寨子里欢声笑语,锣鼓喧天。

        许多布依村寨,过“六月六”比“三月三”还热烈隆重。正如《黔南识略》所说:“六月六日栽插已毕,又宰祭分食如三月,呼为更将,汉语过小年也。”

       在各村寨的“山神”(或神棚)前,杀猪宰鸡,由摩公作法事,意在驱除蝗灾旱魔,保护庄稼丰收。

       布依族的“六月六”同时也是盛大的歌节。

       布依族各地歌节很多,其中尤以“查白歌节”最负盛名。

       查白歌节,过去又称赶“查白场”,是为了纪念古代布依族青年夫妻查郎和白妹而得名。查郎白妹为民除害,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抗暴殉情,世世代代受到布依族人民的尊敬。赶“查白场”,举行歌节活动,就是为了纪念查郎白妹这对英雄夫妻。

以查郎白妹的姓名而得名的“查白场”,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查郎白妹是布依民族的英雄,布依人们永远纪念他们。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在查郎白妹的家乡兴义市顶效查白村举行歌节活动。歌节内容是对唱山歌,吃狗肉(或牛肉)汤锅,走亲访友等。

每年这一天,兴义境内和附近各县以及从邻近的广西、云南赶来的男女老少三四万人,穿着盛装,汇聚到查白场上,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歌节前后的这几天,查白场附近的村寨,也热闹非凡。白天晚上,对唱山歌的,走亲访友的,到处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男女青年们也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进行“浪哨”活动,寻找意中人,结为终生伴侣。


(三)


        恋爱、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布依族男女双方从相识、相恋到结婚,充满了浪漫、温馨,但同时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青年男女在首次交往时,首先用言语相互试探。如双方互有好感,即由其中一方邀约到寨中某一户人家对唱山歌。唱歌时不可能只是两人,而各有双方的好友相伴。在此过程中,双方均表现得很有礼貌。这不但表现在言谈举止,也反应在所唱歌词内容中。有时为了活跃现场气氛,也时不时开一些不伤大雅的玩笑。通过对歌相识,如双方有意,此后寻找机会进行二次三次或多次交往,然后邀约对方到屋外“浪哨”(对歌是集体行为,屋外“浪哨”则是男女双方的单独行为)。

      “浪哨”是布依族男女青年交往的一种方式。不能在屋内进行,一般都在寨中清静的地方,旁人视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在此过程中,双方互相了解家庭情况,表达对对方的仰慕之情。“浪哨”时一般用歌声表情达意。如双方情投意合,“浪哨”时间则长一些;如其中一方不如意,或话语不投机,则时间较短,几分钟则各走东西。

        布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虽充满浪漫色彩,但也是非常纯洁的,堂堂正正的。男女双方或坐或站,均保持一定的的距离,绝没有搂抱、接吻等现代人才有的举动。

        双方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如果情相悦,意相合,男方则开始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这期间,媒人要经过多次往返,即民间所谓“三回九转”,经历必要的礼仪形式。特别是要取得女方父母、亲族的同意,婚姻才能成功。这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浪哨”的最终结果。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爱情的首要目的,是缔结婚姻。布依族青年以“浪哨”的形式,确定了目标,然后才步人婚姻殿堂,这是爱情的终极;然而,布依族古代还有“不坐家”的习俗。

        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因为男女青年结婚年龄偏小,双方均未成年。如果过早“坐家”生子,成家立业,那对双方家庭不利,也对整个民族的发展不利。首先,早婚生育的子女,由于父母双方年龄还小,所生子女先天不足,极大地影响个体甚至族群质量;其次,由于过去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质量低下,营养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过早结婚生子不利于母子身心健康;还有,如果过早“坐家”,双方社会经验不足,难以承受家庭生活的重担。

        布依族青年男女结婚的当天,新娘都有“送亲”的十多人陪伴来到新郎家中。晩上,两个伴娘陪伴新娘直接住在新房(洞房)里。新郎是不能与新娘同宿的。两个“伴娘”一直陪伴新娘到第三天新娘“回门”。“回门”以后,新娘也就住在娘家,不去“坐家”了。

        布依族地区长期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新娘在婚后“不坐家”,返回父母身边,她可以利用这段难得的机会,进一步学习各种农活,学习纺纱织布,学习操持家务。父母也利用子女未“坐家”这段时间,教育他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各种规矩礼仪。 

        布依族的婚恋通过“浪哨”形式,公开地充分地向自己所爱的人表达爱慕之情。这体现了布依族婚恋的人性化;同时,虽然“早婚”,但又“不坐家”,这是布依民族婚姻严肃性的另一面。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为了整个族群的繁荣昌盛,布依民族约定俗成地自觉遵守着严密的行为规范。为了维护规范的正常执行,人们都能自觉地遵从于“不坐家”的传统习俗。遵从习俗成了人们的恋爱觉悟,人们绝对相信和遵从“浪哨”至“坐家”之前的习俗,所以对当众公开求爱(“浪哨”)产生了共识、理解、认同。

        那么,新娘什么时候去“坐家”,生育子女呢?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是婚后一二年,也有三四年的。这期间,凡是逢年过节时,或男方家族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时,或是农忙时节,新郎的母亲、姐妹亲自前往新娘家中去接新娘。开始几次,新娘不一定被接回;去的次数多了,新娘也会随着去接的人一起回到新郎家中。有的新娘是当天去当天回;路途稍远回不了娘家,而又不愿过早生育子女的新娘,则找各种借口,到寨中左邻右舍未出嫁的姐妹家中或其他亲戚家住宿。结婚时间长了,新娘年龄大了,她也就不回娘家,安心“坐家”了。

       古代布依族这种“不坐家”的现象,古人黄晋明的《贞丰竹枝词》写的明白:

 新妇行年二九差,也通媒妁也行茶。

 夜阑翻向西邻卧,还有三年再坐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布依族地区男女青年早婚现象已经改变,婚后“不坐家”的习俗逐渐减少。

       布依村寨,山美水美;布依族人,淳朴敦厚;布依文化,源远流长;布依风情,特色浓郁。今天,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布依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必将谱写出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 作者 ‖ 黔西南州布依学会   黄正书  王峰     编辑 ‖ 印象黔西南 )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浸润在血液里的深沉之美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