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登录 免费注册
  • 首页
  • 业界动态
  • 交流分享
  • 名人名作
  • 学术
  • 小说
  • 散文
  • 新人新作
  • 纪实
  • 艺苑
  • 诗词
  • 金州教育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春节记忆”‖罗 振《追忆儿时年味》

“春节记忆”‖罗 振《追忆儿时年味》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1-22 10:05    [原创]


每人的心底都珍藏着一块金子,那就是闪光的童年——题记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远方。最浓的年味儿,也总在记忆里。

走过不惑之年的人生,犹如一本书。过年了,翻翻,儿时的年味,竟是如此醇厚、浓郁.....

出生在穷苦农村的我,儿时最幸福快乐的事就是盼过年。与现在相比,儿时的生活条件,可算“贫穷”。可是,在那物资相对匮乏年代,收藏着童年记忆,日渐模糊的点滴印迹,却似乎一辈子都难以忘怀。或许,回忆的不只是新年,更多是回忆那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儿时没有忧患,脚下没崎岖。除因学习不好带来的烦恼,便是纯真与欢乐。而过年,把全部欢乐聚集在一起。“又快过年了,还有几天?”上一个春节留下的余味,变成早早的期盼。

七十年代末,经济逐步好转,老百姓开始拥有物质生活,过年虽没有大鱼大肉的奢侈,但能让没有饿着但攒足一肚子馋虫的我们,美美饕餮一番。男人们可以时不时放下酒盅,连夜放鞭炮,到处是火树银花,一片喜气洋洋的气象。

至于过年穿新衣,自然是少不了的节目,对女孩儿来讲是春节主要记忆,我这毛头小子,委实记不起这些繁琐的事情。过年记得清楚的,便是杀年猪吹猪尿包和放鞭炮了。

一进入腊月,村里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开始备年货,村里开始陆续杀年猪。由于我们家位处依山傍水的南盘江河畔,那时,每家都种植甘蔗买到糖厂里。年前,正是甘蔗收获季节,农活繁忙,杀年猪要到腊月二十三才正式开始,家族大,每年都跟着父母屁颠屁颠的到叔叔伯伯家杀年猪。

过年杀猪,可以天天吃肉,大饱口福,但最喜欢的是能得到猪尿包了。当时,经济匮乏加交通不便,没有钱买气球,就把猪尿包洗干净,吹得胀胀宛如足球般大,几个孩子就在泥地里拍啊踢啊,一阵疯跑,快乐无比。

我们这代人兄弟姊妹都多,过年了,哪怕经济再拮据,母亲会带着我去赶乡场买鞭炮,那时舍不得买大的,只舍得买小串的。至于有没有偷着大人的钱去买鞭炮,就不好意思想起来了。

整挂燃放鞭炮是条件好的人家放法,对于我行不通也没意思。我会耐心撕开包装纸,不厌其烦的把鞭炮一个个拆散,然后用脏爪子一把把揣在衣兜里,再点上一根香,你追我赶,大呼小叫的跑到院里燃放。至于烧香有没有别的寓意,就不是我们想的问题了。

当时农村燃放的是“大烟卷儿”,一种用废书纸简易制作的大鞭炮,比大人们抽的烟还要大一圈,威力很大,响起来很沉闷。我胆子大,拿在手里点燃,然后从容扔到空中听爆炸声。

燃放鞭炮花样多,我们会把鞭炮塞到地埂上,伸过手去把引线点燃,一看点着火星,赶紧抽回手来,听那“砰”的一声,即听到声音又看到泥土飞扬,够刺激。或捡起放完了扔在地上的彩珠筒,一手拿着,一手把鞭炮塞到纸筒顶端,站着燃放,那劲头,如持枪朝天鸣放般爽快。至于把鞭炮塞到稀田或用烂盆盖上,甚至小心翼翼放到废酒瓶里燃放等创意,那就看个人悟性和想象力了。

我哥发明一种大胆玩法,简便易行,把穿新鞋的脚丫伸出去翘起来,把鞭炮放在脚底下放,站在原地不用跑,用脚掌挡着就不怕炸到自己。如此高明创意,小弟自然钦佩不已,可惜我不敢这样放鞭炮。

再多鞭炮也有放完时,精打细算,最后会把纸堆里满地上没有爆炸的鞭炮收集起来,从中间掰开,把另一个鞭炮引线夹在里面,名曰“机关枪”。点燃后,先是“呲”的一阵火花,接着“砰”的一声响,这个方法的确不一般。现在想想,不申请个专利真是可惜。

除夕夜,过年达到高潮,老木屋挤满大人和孩子,一桌好菜堆满桌子,比起平时的菜,真香,使劲吃。门外鞭炮声连成一片,热烈爆满农村夜空。那时无电,最大遗憾是没有电视,不能看春晚,一家老小就围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慢慢吃,聊一年的艰辛收获,一片欢声笑语。

最忙的是我们,抢着吃菜,吃的差不多了,听见门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或瞥见门外烟花火光,立刻窜出去观看。东家放鞭,西家燃花,目不接暇,欢喜不已。从院里跑到院外,搜寻远处的烟花,直到深夜,穿着新衣裳睡觉,梦中期待第二天拜年收压岁钱。

时光荏苒,岁月轮回。如今,条件好了,吃喝玩乐丰富多彩,生活蒸蒸日上,但总觉得过年不如以前有味了,儿时的感觉也找不回来,对年的期盼已不是过年的主题了。

儿时记忆中的过年,依然在脑海中呈现:曾经的过年是一进腊月, 对年的期盼;曾经的过年是杀年猪,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吃饭;曾经的过年是对那一挂小洋鞭和穿上新衣的期盼;曾经的过年是除夕夜过后,正月走亲访友,老人上桌小孩只能看的尊老体现......

年味是什么?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庆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家家户户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的开始……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彭高星‖《前路》  
  • 首页 >
  • 文化黔西南> 艺苑 >
  • “春节记忆”‖罗 振《追忆儿时年味》

“春节记忆”‖罗 振《追忆儿时年味》


发布: 印象黔西南   来源: 兴义市教育局 | 2021-01-22 10:05    [原创]


每人的心底都珍藏着一块金子,那就是闪光的童年——题记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远方。最浓的年味儿,也总在记忆里。

走过不惑之年的人生,犹如一本书。过年了,翻翻,儿时的年味,竟是如此醇厚、浓郁.....

出生在穷苦农村的我,儿时最幸福快乐的事就是盼过年。与现在相比,儿时的生活条件,可算“贫穷”。可是,在那物资相对匮乏年代,收藏着童年记忆,日渐模糊的点滴印迹,却似乎一辈子都难以忘怀。或许,回忆的不只是新年,更多是回忆那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儿时没有忧患,脚下没崎岖。除因学习不好带来的烦恼,便是纯真与欢乐。而过年,把全部欢乐聚集在一起。“又快过年了,还有几天?”上一个春节留下的余味,变成早早的期盼。

七十年代末,经济逐步好转,老百姓开始拥有物质生活,过年虽没有大鱼大肉的奢侈,但能让没有饿着但攒足一肚子馋虫的我们,美美饕餮一番。男人们可以时不时放下酒盅,连夜放鞭炮,到处是火树银花,一片喜气洋洋的气象。

至于过年穿新衣,自然是少不了的节目,对女孩儿来讲是春节主要记忆,我这毛头小子,委实记不起这些繁琐的事情。过年记得清楚的,便是杀年猪吹猪尿包和放鞭炮了。

一进入腊月,村里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开始备年货,村里开始陆续杀年猪。由于我们家位处依山傍水的南盘江河畔,那时,每家都种植甘蔗买到糖厂里。年前,正是甘蔗收获季节,农活繁忙,杀年猪要到腊月二十三才正式开始,家族大,每年都跟着父母屁颠屁颠的到叔叔伯伯家杀年猪。

过年杀猪,可以天天吃肉,大饱口福,但最喜欢的是能得到猪尿包了。当时,经济匮乏加交通不便,没有钱买气球,就把猪尿包洗干净,吹得胀胀宛如足球般大,几个孩子就在泥地里拍啊踢啊,一阵疯跑,快乐无比。

我们这代人兄弟姊妹都多,过年了,哪怕经济再拮据,母亲会带着我去赶乡场买鞭炮,那时舍不得买大的,只舍得买小串的。至于有没有偷着大人的钱去买鞭炮,就不好意思想起来了。

整挂燃放鞭炮是条件好的人家放法,对于我行不通也没意思。我会耐心撕开包装纸,不厌其烦的把鞭炮一个个拆散,然后用脏爪子一把把揣在衣兜里,再点上一根香,你追我赶,大呼小叫的跑到院里燃放。至于烧香有没有别的寓意,就不是我们想的问题了。

当时农村燃放的是“大烟卷儿”,一种用废书纸简易制作的大鞭炮,比大人们抽的烟还要大一圈,威力很大,响起来很沉闷。我胆子大,拿在手里点燃,然后从容扔到空中听爆炸声。

燃放鞭炮花样多,我们会把鞭炮塞到地埂上,伸过手去把引线点燃,一看点着火星,赶紧抽回手来,听那“砰”的一声,即听到声音又看到泥土飞扬,够刺激。或捡起放完了扔在地上的彩珠筒,一手拿着,一手把鞭炮塞到纸筒顶端,站着燃放,那劲头,如持枪朝天鸣放般爽快。至于把鞭炮塞到稀田或用烂盆盖上,甚至小心翼翼放到废酒瓶里燃放等创意,那就看个人悟性和想象力了。

我哥发明一种大胆玩法,简便易行,把穿新鞋的脚丫伸出去翘起来,把鞭炮放在脚底下放,站在原地不用跑,用脚掌挡着就不怕炸到自己。如此高明创意,小弟自然钦佩不已,可惜我不敢这样放鞭炮。

再多鞭炮也有放完时,精打细算,最后会把纸堆里满地上没有爆炸的鞭炮收集起来,从中间掰开,把另一个鞭炮引线夹在里面,名曰“机关枪”。点燃后,先是“呲”的一阵火花,接着“砰”的一声响,这个方法的确不一般。现在想想,不申请个专利真是可惜。

除夕夜,过年达到高潮,老木屋挤满大人和孩子,一桌好菜堆满桌子,比起平时的菜,真香,使劲吃。门外鞭炮声连成一片,热烈爆满农村夜空。那时无电,最大遗憾是没有电视,不能看春晚,一家老小就围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慢慢吃,聊一年的艰辛收获,一片欢声笑语。

最忙的是我们,抢着吃菜,吃的差不多了,听见门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或瞥见门外烟花火光,立刻窜出去观看。东家放鞭,西家燃花,目不接暇,欢喜不已。从院里跑到院外,搜寻远处的烟花,直到深夜,穿着新衣裳睡觉,梦中期待第二天拜年收压岁钱。

时光荏苒,岁月轮回。如今,条件好了,吃喝玩乐丰富多彩,生活蒸蒸日上,但总觉得过年不如以前有味了,儿时的感觉也找不回来,对年的期盼已不是过年的主题了。

儿时记忆中的过年,依然在脑海中呈现:曾经的过年是一进腊月, 对年的期盼;曾经的过年是杀年猪,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吃饭;曾经的过年是对那一挂小洋鞭和穿上新衣的期盼;曾经的过年是除夕夜过后,正月走亲访友,老人上桌小孩只能看的尊老体现......

年味是什么?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庆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家家户户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的开始……


扫描印象黔西南公众微信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1、印象黔黔西南公众微信订阅号二维码.jpg


(作者:罗振       编辑:印象黔西南)




  •  上一篇:兴义市地名说源
  •   返回
  •  下一篇:彭高星‖《前路》  
给作者打赏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自定义
元
¥
,用微信支付 更换
立即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元

 

【免责声明】

该文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印象黔西南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投稿邮箱:yxqxn@foxmail.com